阅读书目 《苗族传统山地村寨及住宅》
阅读时间 2015/11/30 下午
阅读目的 了解苗族及发掘苗族建筑生态的一面
今天下午,翻了一些苗族相关论文,感受到的是对一个东西渐渐有不知到有所了解不太恐惧的过程。任何住宅形态的形成都不是地域、材料、构筑、防御及宗教文化等任一个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与其他类型建筑不同,传统民居和村寨基本上出自乡民之手并自然形成。村寨形态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村寨的形态及其景观正是这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特点的外在反映。贵州苗族,侗族,布依族这几大民族的村寨都是依山而建,这些历经百年的村寨,不仅在选址,择基,土地利用,对地形的适应和改造上有其独特的手法,在对从建筑单体造型到群体适应环境也具有其无可比拟的优点。
贵州地处西南腹中心,属于喀斯特地貌,水土流失较大,土少石多,土质较为贫瘠。各民族分布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总特点。全省日照少,阴天多。多雨雾,但据我这边呆的一年的感觉。白天晴天多,晚上下雨。没有特别冷与热的时候,总得感觉挺凉爽。
建筑材料一般多用植物性材料与矿物性材料。植物性材料多为木头,但随着木的减少,木构也在减少。石头、牛粪、黏土。竹筋也在采用。
苗族总人口全国400多万。贵州竟占到230多万。苗族在唐宋之前并无详细历史介绍。秦灭楚后,苗族一直迁徙。在东汉政权建立后,也一直被出兵进剿。以后一直把苗族分布的地区统呼为蛮夷之地。秦汉苗族属于氏族社会,唐宋时苗族生产力提高,贫富差距开始明显,阶级对立开始形成。公元十三到十七世纪,苗族社会经济形态属于封建领主性质。至清中叶后,苗族原始社会开始解体,改变成与汉族一样的封建社会了。长期苗族的被压制,苗族一直生活在边缘地区,过着原始刀耕火种的生活。解放之后,政策放宽,苗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苗族人口广泛分布在70多个县市。苗族大致可以分为聚居、杂居和散居三种情况。聚居的苗族其居住形式大致有雷公山地区的半边楼式。仿当地汉制,仿江西汉式,汉苗结合式。而散居的苗族其居住形式多跟附近种族相似。至于偏远山区某些地方甚至保留极为原始的权权房。
苗族相信万物皆有灵,整个以巫鬼文化为主体,也受道,儒,佛的影响。(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