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心里是不太喜欢的。虽然最近一直在看学习类书籍,职场类书籍,但我一直不太喜欢这类书籍里步步紧逼的感觉。人生是需要奋进,当然也有很多人沉迷于计划,执行,严格的自律然后看到成长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但相对自己的内心,我更喜欢平和的计划,适当的边界,但也要有充分的自由。所以注定那些天天做日程表,年年按清单过日子的生活,不是我所追求。
翻开这本书的契机是一句话:这本书是一本“个人破坏类”书籍,你得有意识地质疑胡扯规则,那些早就过时或者从来没有有效过的规则。这句话来自书的封底,樊登老师的推荐。一是因为我大爱樊登老师的《樊登读书会》,对他的推荐颇有好感,二是对所谓的胡扯规则特别感兴趣,想看看“个人”是如何被破坏的。
《生而不凡》的作者是一位心向美国的马来西亚人,维申·拉克雅扎。一位被辞退两次,创业失败两次,最终把自己不到半生的经历总结出来并不算出名的成功人士。他总结了十个颠覆性思维来打通迈向卓越之路。在开篇的序里,他告诉我们,这本书是一本非典型书籍,它会轰炸你固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像拔毒瘤一样接二连三的改变你的观念。那我们今天就跟着作者一起,看看这本非典型书籍是如何拔掉我们的毒瘤的。
我非常喜欢书中的三个概念,超越质疑普世规则、快乐自律才是改变的根本、修炼内心创造愿景。首先我们先来说说普世规则。
作者把我们生活的世界形容成两个,一个绝对真实、一个相对真实。绝对真实的世界是我们都达成一致的,比如火是热的,水是凉的,天空在头顶,大地在脚底。而相对真实的世界则是种种理念、想法、概念、模式和规则。这些东西数不清从什么时候就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代代相传,赖以生存,这里面或许有智慧已令我们前进,但也或许有毒瘤妨碍我们的生活却暂时发现不了。比如必须考上大学才能有好工作,比如努力勤奋就一定会成功,比如住大房子开豪车才是有钱的标志等等。这些概念大多来自我们幼年时候,或许是环境,或许是某一个重要的人,总之一开始我们就接触了一些所谓的普世规则,然后一路走着,却从来不曾怀疑,或者有时候已经觉得不那么对劲了,但大多数人会觉得呆在原地比闯出去更安全舒适而放弃挑战普世规则。作者在这里提出,不要盲目跟从,当你发现规则与梦想背道而驰时,要选择质疑,因为正是这些胡扯规则,限制着你的发展。
然而当你发现了胡扯规则,需要如何去打破它呢。当我看到这一部分时,我以为作者要列举一二三四,以为作者要开始给读者打鸡血,或者各种方法不断灌输了。但其实作者并没有这样做,他的方法有点超乎我的意料。作者提出的改变,第一个任务就是感恩,每天利用几分钟冥想,想想今天是不是有3到5件事让你喜欢上自己。它可以是某个让自己自豪的行为,或是处理事情的冷静状态,甚至可以是你对自己今天的发型很满意。当你开始认识自我的信念,外界的认知就会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要时刻更新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而更新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作者介绍了很多书,分别对应人生的12个领域,即恋爱、朋友、家庭、个人技能、学习生活和社区生活等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从本书的265页中得到这些书单信息。
很多职场类书籍、学习类书籍都不断的告诉我们,要制定目标,甚至对目标的拆解、分类、规划都有着非常详细的方案,尤其在年初的时候,我接触了很多时间管理类书籍,都对目标的制定,计划,阐述了非常多非常好的方法。然而在这本书里,作者对于目标,更注重底线。他的原话是,目标拉着你往前走,底线让你不会后退。打个比方,你可能在年初给自己做计划要学好英语,比如参加多少课程,每天花几小时学习英语,这些都很好,但你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底线,比如每天必须背10个单词。底线的设定不要太高,太高了就是折磨,这是保证你每天不管多晚多累,都必须做到的事情,相对于目标,这个底线可以守住你最起码的进步空间。学习永远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事情,有目标固然好,但守住底线才是重中之重。
相信有好多人跟我一样,觉得奋斗啊,努力啊,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但作者说,只有快乐由内而生的时候,才是最好的奋斗努力。这也是我越看越觉的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作者好像一个玩家一样,就算被炒鱿鱼,就算创业失败,就算身上只有几美元,都能保持着快乐的心态,这个心态来自当下,而非未来。这个快乐的秘诀来自三个词语:感恩、原谅和付出。真正的感恩当下的生活,原谅带给你伤害的人和事,并且真心付出,你就会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而这种快乐的状态,会渗透到你的成长中,工作中,个人技能中,让你觉得原本的奋斗、努力,都是件有趣的事情。书中有一句原文我记不清了,但换成自己的话,就是成功很美好,但是通往成功的路上,同样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发现与享受,而这些美好的心态,恰恰是走向成功的捷径之路。
最后,我们来说说修炼内心创造愿景。你的愿景,是真正能给你带来快乐的目标,这个目标一定不是拥有几百万或者多少套房产,这些只是手段,而不是目标。在职业与生活的目标课题里,作者的一句话我特别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你不必拯救世界,只要别给下一代添乱,则为大善。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很久,现在我们所做的一切,有没有超出这个规则?目标也好,职业规划也罢,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这个环境下,只是昙花一现,之后的生生世世,还要交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而对于他们,我们能给的,又有多少?
再说回真正的目标,它是源自于身边所有的感受都到达一个安逸的状态。比如家庭的和谐,朋友的交心,健康的保证和技能的提升。需要记住的就是我们需要自给自足,不需要靠外界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目标。我知道这个概念好像在某些人那里说不通,如果我做的一切得不到认可,那如何叫成功呢。其实仔细想想,永远用别人的目光评价自己的人生,不累吗?你毕生追求的是自己想要的还是别人想要的?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种驱动力的引领,可以让我们不断向前的动力。回想上一次你感觉自己身处天堂的经历,那时发生了什么?相信你就能理解作者在这最后一部分转达我们的想法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则,学会质疑这个世界上与你梦想不符的东西,学会改变,感恩,修炼自己的内心,你也可以生而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