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是善是恶的问题,从古至今一直争论不休,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告子讲性无善无恶。后来又有汉儒董仲舒的性三品论,唐代佛家讲的兼备善恶论。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在笔者看来,人性是不能用善恶来评价的,如果非要评价,那么“人性私”这个讲法,恐怕更合适一点。
关于人性的评判上,先要弄清一个问题。先不说人性善恶,仅仅关于善恶如何评判的问题,恐怕就已经是见仁见智了。在同一个问题上,评判者的立场不同,得到的结论就截然不同,所以如果仅仅是空泛的谈论人性是善是恶,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
如上文所言,善恶问题,在个人角度讲,是无法达成统一的,但是从全人类的方面讲,却是可以规定出几个标准的。比如,不随意杀人,就是善的。尊重每个人的自由选择权,也是善的,让每个社会成员至少能够生存下去,即达到温饱,这其实也是善的。
我举这几个例子,目的在于说明,如果把“什么是善”这个评判权交给全人类的话,那就只能得到有限的几个对全人类来说都是“善”的原则。同理,“恶”也是如此。
我上面的说法,听起来都是符合人类的直觉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全知全能的神,都只能根据自己已知的事情来评判事物的好坏。普通人已知事情的局限性,就决定了他们在作出评判的时候,也必然是局限的。
而评判善恶的人,恰恰就是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
我们每个人对善恶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片面的,有局限的,这就好像“盲人摸象”中的盲人一样,不能看见大象的盲人,只能通过自己知道的事物进行类比,来想象大象的样子,实际上大象既不像“墙”,也不像“蒲扇”,更不像“管子”。
所以在人性的描述上,单纯的讲“善”“恶”,甚至讲“善恶兼有”,其实和上面讲的摸象,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即使你把管子和蒲扇挂在墙上,离真正的大象的样子,还差的十万八千里呢。
抛却善恶,讲人性私,实际上在以善恶论人性的基础上,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描述力。我们每个人,在通常状态下都是先保存自己,然后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的,这也是人类在自然界中进化这么多年自我保护的基因决定的生存策略。
一个平日里与人为善的人,在身处绝境的时候,如果必须要伤害其他人才能保存自己的话,那么他也会认真考虑这个可行性的。而一个平日里自私自利,为祸乡里的人,在遇到自己在乎的人遇到危险,他一样会不顾自己伸出援手的。
孟子以“乍见褥子将入井”来证明性善,荀子以人的天然本性证明性恶,实际上见小孩要掉到井中的恻隐之心,是一种心理上“共情”的表现,也就是“将心比心”的心理倾向。
孟荀二人所言的,其实都是人类多年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而已。如果非要说善恶,那可以这样理解:第一,优先对自己善,特殊情况下对别人善;第二,对别人善的行为不能和第一条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