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问题,魔术师与推理小说家有什么共同点?
答,他们都是“骗子”。
有趣的是,这一事实明明在一开始就为观众和读者所知——我们都知道所谓魔术表演都是“假的”,我们也都明白小说作者就是故意不告诉读者凶手是谁。大家会为优秀的魔术和小说喝彩,会批评那些设计得不够精妙的表演和小说情节。但是从逻辑上来看,应该不会有人因为被魔术师或者推理小说作者给“骗了”而生气吧?——毕竟我们本来就知道作者是在故意“作假”的。
不见得。
年初的春晚上,刘谦表演的魔术因为网上曝出的一段“换瓶”片段而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都纷纷表示无法接受,觉得自己“被糊弄”了。奇怪,只要稍微冷静下来想一想——魔术本来就是依靠道具和障眼法实现的奇迹,本来就是在“骗人”,这一点在观众的潜意识里是非常清楚的。刘谦又不是真的魔法师,不可能真的凭空在瓶子里变出各种饮料,背后的秘密无非是依靠机关或者手法,这又有什么好值得生气或者觉得被欺骗的呢?
原因很简单,大家看到了本不该被看到的部分,某一面禁忌的墙被打破了,而它正是魔术师能够创造奇迹的前提。其实只要换换思路,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另一领域的某个概念,或许就能对此豁然开朗了。
作为一种尤其强调情节设置的文学作品类型,推理小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里诞生出了非常多塑造悬念的诡计流派,暴风雪山庄、密室杀人、完美不在场证明……但其中最奇特,也是唯一能够经常“激怒”读者的,就是叙述性诡计。
所谓叙述性诡计,是指作者利用文章结构或文字技巧,把某些事实刻意地对读者隐瞒或误导,直到最后才揭露出真相,从而达到在整个阅读过程了完全把读者的思维引导得偏离方向的目的。这类诡计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几乎胜过其它一切诡计的保密性和反转性,因为它相当于作者在这场看似公平的智力对决中进行了作弊。例如作者在描述一个人物时故意从头到尾没有提及ta的性别,但一直暗示ta是女性,从而误导读者,让大家在推测凶手时基于性别这一点一开始就完全将其排除在外,一直到最后答案揭晓时才暴露角色其实是男性。此时忿忿不平的读者回过头去翻找之前的描述时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所有地方确实都没有提到过ta是女性,而且作者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暗示其男性身份。如此一来,作者就完成了对读者的“戏弄”。其他诸如此类的还有故意混淆时间线、人称视角、案发地点、人物动机等等“诡计”,都是为了让其他一切线索提示完全失去意义,因为读者在这样的误导之下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因此也几乎不可能猜对案件的真相。
从阿加莎的《罗杰疑案》开始,这种极具戏剧张力的诡计设置手法就开始广为推理作家们所采用。日本动画《冰菓》中的一集也有过对于叙述性诡计的科普——观众一直以为凶手只能在荧幕里出现过的六个角色里产生,却唯独忘记了拍摄视频的“第七人”,也就是摄像师本身。因为人们一般情况下都会把主观画面替换成自己的主视角,而不会去想拍摄画面的摄像师也能算作这个出现在世界中的角色之一,这就是“叙述视角”的诡计。
说到日本,那位姓“江户川”、名字来源于西方某位著名推理小说家的男人,很多推理爱好者们都不陌生。其实他的偶像就曾在自己的代表作里比阿加莎更早地运用过类似的诡计,设计了一个几乎所有读者都不可能猜到凶手的案件。许多第一次看到真相的读者,甚至会因此而感到愤怒,因为这样的悬念揭晓简直就是在“愚弄”毫不知情的读者们。因此,叙述性诡计虽然是一种非常容易营造戏剧性和反转的套路,作者们在使用的时候还是非常谨慎的,毕竟谁也不想真正惹怒自己的读者们。
那么,这跟魔术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这类诡计对于推理小说家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正因为它是一种不公平的取巧,如果设置得不够精妙,会很容易让读者产生挫败感甚至被激怒。而魔术也是同理,那些因为看到了所谓“揭秘视频”之后就觉得上当或者对魔术师嗤之以鼻的观众,正是经历了现实版的“叙述性诡计”。
因为魔术师与推理小说家相比有一个巨大而且无法避免的麻烦——
对于推理故事而言,一旦揭开了真相,之前所有的悬念也就不再神奇了。但是作者可以在读者阅读的过程里想方设法地暗示线索,让读者有参与思考的乐趣,并且在最终给出令人震撼的解答;但魔术却不是如此——魔术师在“骗”完观众之后,是万万不能揭晓幕后的悬念和秘密的,这也就意味着魔术师即使到了最后也不能点破那个“叙述性诡计”。所有奇迹无非就是通过道具、手法、机关、配合来完成对于观众的“欺骗”,节目的精彩本身就是依托于这一层欺骗带来的神秘感。观众只能欣赏奇迹,但却无从得知真相。
如此一来,怎样界定观众的视角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街头近景魔术要欺骗的对象是周围的所有人,但是舞台和电视直播魔术,需要负责的视角就仅限于台下或者荧幕前的观众。被工作人员看到破绽无所谓,但任何幕后的行为都是不能暴露于观众视角的,例如“换瓶”。这就是为什么有的魔术需要请“托儿”,因为魔术师可能无法单独完成操作流程,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剧透给一些观众(助手),让他们知道背后的真相并且帮忙“掩盖”。尤其是像春晚这类面向电视机前观众的舞台,荧幕就是那一道分割线,“换瓶”也好,机关也好,这些都是绝对不能被拍摄入镜的。一旦被观众看到,就如同读者被人意外剧透得知了“诡计”,一切悬念和神奇不复存在,这种“一生一次”的体验自然也就被彻底破坏了。
因此,关于魔术师是不是骗子的讨论本身就是一个不成立的伪命题。很多人在得知了某个魔术背后的秘密之后便洋洋自得地以为“我上我也行”,但实际上真正展示魔术师实力的地方恰恰是顶级的表演、导演和控场能力。就像一个知道了诡计原理之后再去看推理小说的读者,嘲笑故事里的侦探显然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要知道小说家在自己的故事里就是上帝,他们主宰着那个虚拟世界,想展示什么都能掌控,只要自己不暴露,读者几乎不可能在他们主动揭晓真相之前发现那些障眼法的存在。到了漫画、动画和电影之类带有图像的作品里,叙述性诡计的设置难度就骤然提升了,因为画面可以表达太多的信息。例如之前提到的故意不提及角色性别的方式,在小说里可以只提名字不描写外貌,但是在荧幕上总不可能不让角色出现。于是《名侦探柯南》里才会有那个指代一切凶手的形象“小黑”,在需要表现凶手行为的时候登场,但是没有任何面部、身材甚至性别特征。它的任务仅仅是告诉大家这个形象指代凶手,用于展示凶手的行动,但是不会跟出场的任何角色的外貌对应起来,以保证读者不会据此推测出凶手。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里,魔术师面临的挑战又要大得多。因为魔术是现场的、实时的,这种欺骗无法通过后期完成,而是发生在观众眼皮子底下还不能暴露。我们其实都知道魔术师不会魔法,那么他们真正擅长的是什么呢?——导演。一个优秀的魔术师,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导演。所谓魔术师就是那个能让人现场飞起来但同时台下的观众也看不见演员背后吊着威亚的存在,他要给观众们呈现的就是一台实时进行的、绝不能穿帮的舞台剧。而且与推理小说类似,越是震撼离奇的魔术,就越是接近叙述性诡计的思路。观众想破头也觉得不可思议,那就是因为思路走进了误区,魔术师并没有在他们绞尽脑汁的地方动手脚,而恰恰是用非常简单的方法,在宏观的视角的层面骗过了所有人。
举个例子,世界上最著名的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曾经的壮举——让纽约地标自由女神消失!这是大卫魔术师生涯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自由女神像是一个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地标,无论从其体积还是价值来考虑,所有人都清楚,哪怕就是真的把它拆了运走,面对如此的庞然大物区区一个魔术师也不可能在众目睽睽之下办到。这位伟大的魔术师在纽约自由岛布置了一幅巨大的、可以遮住自由女神像的幕布,并让探照灯和直升机环绕着它以证明其存在,然后邀请所有观众就座。观众此时能够亲眼看到自由女神像就在眼前,而且探照灯的光柱打在上面还被雕像所阻隔。可是当幕布升起遮住雕像,短短几十秒过后,幕布落下,美利坚的标志自由女神像果然凭空消失了,只留下空中的直升机和光线穿越无阻的探照灯。
怎么做到的?
只要按着叙述性诡计的思路从逻辑层面来思考,这个伟大的魔术背后的原理其实异常简单。既然自由女神像是不可能被移走或者破坏的,那么大卫唯一可以动手脚的地方就只剩下了观众的眼睛。实际上,现场观众所处的整个看台都是一个巨大的机关,在幕布遮挡住自由女神像的时间里,看台极为缓慢地、稍稍改变了一个大家完全察觉不出来的倾斜角度,使得自由女神像刚刚好会从观众的视野中消失。当然,实际的表演永远比理论要复杂得多,这是一个需要诸多精妙协作的高难度项目,从大卫对于观众注意力的吸引到灯光的布置和变化,以及观众席倾斜速度和角度的反复计算,都要达到完美同步,并且连一次犯错的机会都没有。而这些发生在幕后的,并不神奇的种种努力,才是所有伟大的魔术师之所以伟大的真正原因。
这就是叙述性诡计的秘密,也是魔术师们在观众们眼前绽放奇迹的最强底牌——最高明的骗术,永远都是攻心。当小说作家和魔术师直接“洗脑”了观众的视角,接下来的一切表演走向就已经全部成竹于胸了。所以,没必要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无论作为观众还是读者,我们也可以自主转换视角——毕竟所有这些表演的最终目的都是作者为了取悦我们,何不尽情让自己享受这种奇妙的戏剧性带来的震撼,并把掌声送给在后面劳苦费心营造出这一切的伟大作者们呢?
最后,既然已经揭秘了一个经典的魔术,干脆就再来欣(剧)赏(透)一部经典的推理小说吧,毕竟谁让这些大师们“欺骗”了我们太多次呢?从他们那些流传于世的经典把戏里挑出一两个来进行品鉴,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致敬了。
在前文提到的那个比阿加莎所塑造的经典还要更早的故事里,巴黎发生了一件神秘而残忍的凶杀案,一对母女母女被凶手以离奇又凶残的手法杀害。但奇怪的是,家中没有任何财物丢失,证人也声称事后无人从现场离开,除了很多人提到的疑似凶手在说的奇怪的语言,再无线索。这个案件彻彻底底从每个角度都堵死了可能性,似乎根本没有人能够满足所有条件成功实施作案。
没有……人?
是的,正如我们的杜宾大侦探最后推理得出的结论——凶手压根就不是人类,而是一只从动物园出逃的大猩猩。
哈哈。
《莫格街凶杀案》,“推理小说之父”埃德加·爱伦·坡代表作之一,1841年刊登于《格雷姆杂志》,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推理小说。
你瞧,对于推理小说家与读者们而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种东西,其实从一开始就荡然无存……( ´_ゝ`)
还没完,前面关于这个故事的介绍里,其实也埋藏了一个小小的叙述性诡计——前文提到的日本姓“江户川”的男子,其名字来源于西方著名推理小说家,并非指的是“江户川柯南”。所有看过《名侦探柯南》的朋友都明白这位“死神小学生”名字的由来,江户川乱步与柯南道尔东西方两位推理大师名字的合体。然而这位日本推理小说之父的本名其实叫做平井太郎,他之所以会取这样一个奇怪的笔名,也仅仅是源自对伟大偶像名字的简单音译:
江户川乱步——えどがわ らんぽ——edokawa ranpo——Edgar Allan Poe——埃德加·爱伦·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