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我看的是:《书香》第二集:中世纪的巨著
主要内容:讲述两部中世纪的巨著《拉特洛诗篇》和《坎特伯雷故事集》。
感想:
第一,“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正是书籍的美妙之处。每个读者与书本对话,或融入其中,或置身事外,但都与书籍进行着思想的碰撞,共享着那个时代的故事。视频中,每个阶段的人对一本相同的书有着各自的解读。一如对于《拉特洛诗篇》,有人认为它是超越现实主义的漫画,世间百态尽现于此,有人则认为它展现了欢乐的英格兰。解读本身无对错之分,只是结合自己的经历,体现了当时当地当下的感受。
在解读中,我很佩服的是人类的想象力。人类在一幅幅静态的图画中,加入自己或是漫无目的或是带点逻辑思维的想象,描绘出一个个故事,这些故事有的生动有趣,有的充满哲思。视频中,在讲述《拉特洛诗篇》时,有三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一为“摘樱桃”图景比喻“自食恶果”;二是“收割场景中站立的孕妇”图画象征孕育灵魂以献上帝;三如一幅连环画,戴头盔的人坐在小船中,船上嚎叫的三人把船往后划,前方拉船的两个人试图改变船的方向,将船拉向蜗牛、公牛。“戴头盔的人”代表“杰弗里·拉特洛”,“船上嚎叫的三人往后划”代表将罪孽推离正义与善行,将他引向其他可能存在的各种诱惑,“前方拉船的试图改变方向的两人”代表真理和慈悲,试图将他从一己私欲中拉开,推向蜗牛、公牛,推向虚怀若谷。而“蜗牛”代表谦逊,因为蜗牛面对权威总是把触角缩回,“公牛”代表“苦难、谦逊”,是基督徒合法权力的象征。我想,在读图时代日益发展的今天,不论是纸媒还是电子媒体,图片带给我们最大的乐趣也许是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无限想象的空间。
第二,“为什么倒霉的人总倒霉,幸运的人总幸运?”其实倒霉抑或幸运从来都不是偶然,看似意料之外,其实情理之中,卡克斯顿印刷术的发展、杰弗里·乔叟受欢迎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皆是如此。
卡克斯顿如同一个推销员推广着自己的活字印刷发明,面临众多选择时,他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将自己的首部印刷出版物锁定为《坎特伯雷故事集》。杰弗里·乔叟能写出受欢迎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来自于他的非凡胆识和细腻观察。
从语言上看,杰弗里是用英语写作的第一人。他的现存作品展现了英语的灵活性、表现力,不输法语、拉丁语。虽然法语、拉丁语是当时的官方语言,但英语是当时各个阶级通用的语言。杰弗里凭借非凡胆识,开创了英语写作的历史。从内容上看,《坎特伯雷故事集》描述了一群朝圣者在去坎特伯雷路上的24个故事。故事不泛指历史事件,而是反应更为广泛的潮流趋势,总体讲来说,通俗易懂,幽默讥讽。这种讥讽或含蓄,或尖酸,对象均为深受唾弃的人和制度。他通过选取人类行为的各种典型,借以捕捉社会变化的本质。这些故事的选取之所以精妙,来自于作者本身的细腻观察。杰弗里敏于观察人们的偏见和看法,知道人们会如何表现以及动机何在,因此具有拨动人心的天赋。
以上两点(语言、内容),为最终书的受欢迎奠定基础。他能找到想用英语阅读其作品的读者或用英语朗读听到其作品的听众;他能使作品不仅流传于上流社会,也在伦敦商人阶级广为阅读;他权衡国内外读者,失去了国外,赢得了国内各个阶层新读者;他的关于朝圣行为的故事吸引了每个人,上游贵族,下有农民,或为虔诚,或为逍遥。
第三,书籍博大精深,我们可以从中抽取单独的片段,以此基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从历史视角看,《拉特洛诗篇》是中世纪想象力的饕餮盛宴,孤本独存,非同凡响。《坎特伯雷故事集》是出版史上的转折点,作品印刷成册,成千上万的读者都能进行阅读,不仅反映了中世纪完全的生活,也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自身的看法。它们各有千秋,但都完美呈现了各自时代的特点。但作为一个教育技术人,我会从媒介传播角度看,借用视频中的话,则是“一本上承手抄本的尾声,一本下启印刷术的序幕”。
2��WX8g
《玉不琢不成器》感想
每个人都是一块璞玉。一块玉需要琢磨、打造,才能凸显其价值。人也需要教育、引导,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在教育过程中,亲身实践尤为重要。听明白和真明白是两回事,自己理解和通过自己理解教别人理解是两个学习层次。这让我想到陈江老师翻转课堂的教学新思路。为保证每位同学课前完成视频学习,陈老师让所有学生课前提交一份作业。这份作业是根据看过的视频或听过的课程,出一道题目,来代表学生认为所学章节中最有价值或最有意义的问题。做题是加深理解,而出题则是对知识的较高能力的运用(会学、会教)。同时,出题也是一种增加学生学习投入和师生互动的方式,所谓教学相长,如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