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在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沉淀之后,定位理论的核心精髓是什么?
第二部分,从定位理论出发,看看商业竞争的趋势是什么?又该怎么看待未来的机会?
第三部分,企业应该怎么建立自己在用户心中的定位?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一本2019年上半年的畅销书,叫《21世纪的定位》。这本书主要说的是,定位理论,怎么应用在21世纪的企业上?在这本书的封皮上,有一句响亮的推荐语,叫“定位之父,重新定义定位”。
提起定位理论,那可是名声在外。这是美国的商业战略大师,艾·里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定位理论先后被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史上最佳商业经典。
那么,定位理论到底说了什么呢?简单说,定位理论,定义了商业竞争的终极战场,这个战场,就是用户的心智。定位理论认为,不管企业有多优质的商品,多悠久的品牌,最终的购买决定,都是由顾客的心智做出的。所以,商业竞争的最终目的,不是提供更好的产品、更优质的品牌,而是占领顾客的心智。换句话说,你本来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顾客心里是什么?商业竞争不存在所谓的事实,认知就是事实。
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曾经说过,“很多人问我一个问题,10年以后的变化会是什么?但很少有人问我另一个问题,10年以后不变的是什么?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更重要。”言外之意,企业的战略应该聚焦在不变的东西上。因为变化的东西往往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恰恰是定位理论得以跨越时间的原因,因为定位理论建立在人类的心智上。世界在变,商业在变,但人类的心智是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形成的,在短期,至少是几十年之内,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
当然,定位理论距离提出,毕竟已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在这段时间里,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艾·里斯也在不断地给定位理论打补丁,陆续推出一整套定位系列丛书,包括《品牌的起源》《视觉锤》等等。而今天要说的这本《21世纪的定位》,是艾·里斯对过去50年来,整个定位理论体系的总结。同时,他针对21世纪的商业环境,对定位理论做了补充。
今天再回头看定位理论,我建议你不要只把它当成一部商业战略。你可以把这本书,当成一个线索,一把钥匙。通过这把钥匙,你将解锁一部由定位理论串联起来的商业史,看看过去半个世纪,商业竞争的战场是如何转移的?同时,站在定位理论的角度,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未来的机会?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押韵。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建立一个更大的,观测商业历史的尺度,并且从中把握未来的机会。
接下来,我将分成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说说,在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沉淀之后,今时今日,定位理论被锤炼出的核心精髓到底是什么?第二部分,我们从定位理论出发,看看商业竞争的趋势是什么?又该怎么看待未来的机会?第三部分,我们再聚焦到战略层面,说说企业应该怎么建立自己在用户心中的定位?
第一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咱们先说说定位理论的核心是什么?在正式开始之前,咱们先说说,定位理论诞生的背景。你会发现,定位理论的诞生,是商品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丰富,这个大趋势下的必然。
最初,企业认为,要想赢得竞争,当然要提供更好的商品。于是,大家都在产品上下功夫,每一个环节精益求精。但后来有人发现,就算你的商品再好,顾客不知道也没用。你还得会吆喝。换句话说,要想赢得竞争,不能只注重生产,还要注重传播。怎么传播?做广告。于是,企业开始了一个新的广告时代,很多著名的广告大师,现代广告行业的鼻祖,比如瑞夫斯、奥格威、伯恩巴克,都是在这个时代诞生的。再后来,又有人发现,传播不等于抵达。就算你把品牌说得天花乱坠,广告满天飞,但顾客的心智空间是有限的,我们根本记不住那么多东西。比如碳酸饮料,就算市面上有一百种,但是你首先想到的,大概只有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个品牌。所以,竞争的战场还要再往前一步,从广告传播,前进到顾客的心智。在心智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让人一想到这个品类的商品,首先就想到你这个品牌,这才是赢得竞争的关键。换句话说,随着商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繁杂,商业竞争的战场往顾客的心智转移,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定位理论,率先发现了这个趋势。
这是定位理论诞生的背景。有人说,定位理论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认知时代。也就是说,一个品牌要想赢得市场,必须得在顾客的心里,建立一个独一无二的认知。即使今天,这套理论仍然适用。比如同样是手机,提起华为,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军工品质,质量过硬。提起小米,你首先想到的是性价比很高。提起 OPPO,首先想到的是自拍效果好。从定位理论的角度看,这些区别于他人的认知,才是这些品牌独一无二的优势。
那么,既然定位理论的前提,是人的心智。我们要想真正了解它,就必须知道,跟定位理论关系最密切的心智规律到底是什么?简单说,这个规律就是,在一类事件,一类人物,一类商品中,我们往往只能记住第一名。
比如,世界上第一高的山峰,都知道是珠穆朗玛峰。那第二高的呢?估计很多人不知道,是乔戈里峰。第三高呢?知道的人更少,叫干城章嘉峰。再比如,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但跟在他身后的宇航员,叫奥尔德林,就很少有人知道。你看,他们踏上月球,前后只差几步,但在我们的认知里,差距可不是一点点。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对外界的认知方式呢?要想找到它的根源,咱们得建立一个更宏大的观察视角。看看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第一对人类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远古时代,当人类走进一片陌生的原始森林,只要他发现了第一个猎物,这就等于释放了一个信号:这片森林有猎物,有生存资源。同样,只要他发现了第一条毒蛇,他马上就知道,这片森林里有危险。注意,人类下这些判断,不需要第二个样本,只要第一个就足够了。你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第一次走进一个黑暗的房间,要想弄清楚这间房间什么样,你最迫切的需求,就是点亮第一盏灯,然后迅速观察。注意这个思考的链条,先发现第一,然后下判断。至于第二、第三,它们的优先级远不如第一。
换句话说,保持对第一的敏感性,是人类探索世界,所必需的本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往往对第一的印象特别深。因为它是点亮我们认知陌生地点的第一盏,也是最重要的那盏灯。
直到今天,这种本能仍然存在。你看,在商业世界,一旦你需要买什么东西,那个第一时间进入选择区间的,肯定是这个类别里的头部。比如,买平板电脑,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 iPad。吃汉堡,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麦当劳。点外卖,你可能首先想到美团。
所以,怎么占领用户的心智?答案已经呼之欲出。那就是,你要成为,你这个类别里的第一名。这也是定位理论,为商业竞争划定的,最重要的一条军规。
听到这,你可能会说,成为第一,就能占领心智。这是个事实不假,但是,它似乎没有任何实战价值。假如你已经成为第一,你根本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假如你不是第一,考虑它也没用。所以,定位理论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怎么成为第一?这个方法很讨巧,不是跟现有的第一名硬碰硬的对抗,而是开创你自己的新品类。既然现有的第一已经被人占了,那你就自己定义一个新品类,然后做这个品类里的第一。
比如饮料市场,已经有几百种产品,你想推出个新的,就要针对它,定义一个新品类。这就需要你找到一个,尚未被满足的痛点,然后针对它,推出一个新品类。比如降火凉茶,这就属于新品类。
再比如,当年 Facebook 起步时,美国已经有了两个很成功的社交网站。一个是Friendster,还有一个是 MySpace。它们已经占据了这行业的头部。而 Facebook,就是通过定义新品类,开辟出了自己的市场的。它先从哈佛大学开始,当90%的哈佛学生都开始使用之后,Facebook又进入了常春藤联盟,向所有大学生开放。这么一来,它就成了“大学生的社交网站”这个品类里的第一。后来又过了三年,它才向全社会开放。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品类打法。先定义一个新品类,在用户的心智里,撕开一道口子,把品牌植入进去。然后再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地盘。再比如,亚马逊当年也是这么做的。它最开始的口号是,地球上最大的书店。也就是,占领了网上书店这个新品类。
换句话说,定位理论的核心战略就是,把顾客的痛点不断细分,针对一个尚未被发掘的痛点,定义一个新品类,然后第一个进入这个品类,做其中的第一。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内容:定位理论的核心精髓是什么?简单说,我们的心智决定了,对于一个品类,我们只能记住头部的一两个品牌。对于企业来说,要想让品牌占据心智,最好先针对这个品牌,建立新品类,然后做这个品类里的第一。同时,我们也借着定位理论,简单回顾了商业竞争的变迁历史。
第二部分
当然,回顾历史,是为了窥见未来。接下来,第二部分,咱们就从定位理论出发,回答一个重要的问题:未来商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定位理论给出的答案是,收窄、分化、做减法。
其实这三个词不难理解。收窄,意思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一个品牌的市场越大,产品线越要收窄,要缩小市场焦点。以前我们都觉得,市场越大,需求越多,产品线应该拓宽才对。但是根据定位理论,你会发现,越是大城市,品牌的产品线越窄。比如,在美国,有机牛奶、豆奶、脱乳糖牛奶,分别有三个不同的领导品牌。这是因为,市场越大,意味着专业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细致,品牌越需要聚焦。
你看,在一个只有一百人的小镇上,你会看到一个什么都卖的杂货店,食品、服装、汽油,应有尽有。但是,在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品牌会特别细化,女装、童装、运动服,每个品类,都有自己的领导品牌。
所以,从定位理论的角度看,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一个品牌要想进入国际市场,产品线应该尽量收窄。聚焦的品类越具体越好。这是未来商业的第一个趋势,市场越大,产品线越要收窄。
第二个趋势叫分化。一个品牌扩张的结果,一定是分化出更多的品牌,而不是在一个品牌下,扩张自己的品类。
前面说过,对于一个品类,顾客往往只能记住一两个品牌。同样,反过来,对于一个品牌,顾客也往往只会习惯性地把它关联到原有的品类。比如,提起海尔,首先想到电冰箱。提起索尼,首先想到电视。提起雀巢,首先想到咖啡。
这就意味着,当一个品牌,往其他品类延伸时,用户还是会习惯性地把它跟原来的品类关联在一起。所以,作者认为,一个品牌很难同时在几个品类中,保持清晰的标识度。假如你想建立一个新品类,最好使用一个新品牌。
比如,海尔推出的笔记本,品牌是雷神。可口可乐推出的矿泉水,品牌是冰露。从定位理论的角度看,随着品类的扩张,品牌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分化。20世纪是一个公司,一个品牌的时代。而21世纪的趋势是,一个公司,多个品牌。
这是未来商业发展的第二个趋势,分化。第三个趋势是,做减法。也就是,未来的创新,应该是不断做减法,产品将变得越来越纯粹。
过去我们都认为,产品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做加法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产品,要具备越来越多的功能。比如有人曾经说过,未来的电视和电脑,将不会有区别。但现在看,正好相反。电脑变得越来越小,而电视变得越来越大。作者认为,这是创新的普遍趋势。新产品不是把两件事物融合在一起,而通过做减法,去掉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来实现创新。
比如,超市,是减去了柜台和销售员,让购物变得更自由。再比如,随身听,是撤去了扬声器和录音装置,让它小到可以放进口袋。再比如,苹果公司的 iPad,并不是最早的平板电脑,但它却是第一款取消了键盘和内置触摸笔的平板电脑。这让它变得更轻便。再比如,黑莓手机为什么被苹果反超?作者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迟迟不肯割舍物理键盘,没有及时做减法。
作者认为,这也是人类的心智决定的。因为相对于复杂,我们更喜欢单一纯粹。这就是为什么说,未来创新的趋势,是做减法,消减不必要的功能,让产品更纯粹。这是商业发展的第三个趋势,创新应该做减法。
以上就是第二部分内容。我们从定位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未来的三个商业趋势。第一个趋势是,市场越大,产品线越要收窄。第二个趋势是,品牌的发展方向是分化,而不是融合。第三个趋势是,创新应该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
第三部分
当然,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建立新品类,只是竖立品牌的第一步。这就相当于,你在用户的心里,打造了一个认知飞轮,但这还不够,你还必须得让这个飞轮转起来。接下来,第三部分,我们就说说,应该怎么强化自己的品牌?
在这本书里,作者主要强调了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叫作视觉锤。意思是,那个能够像锤子敲钉子一样,把品牌打进用户心里的视觉标志。
注意,视觉锤和商标不一样。作者认为,每个品牌都有商标,但真正拥有视觉锤的,不到1%。商标只是品牌的标志。但视觉锤传达的信息要丰富得多。
首先,视觉锤必须有图案,不能只是简单的文字商标。因为对于同样一个信息,文字和图片,它们的情感强度是不一样的。比如,给你看“婴儿”这两个字,和真给你看一张婴儿的照片,肯定是照片更具备情感力量,更能唤起你的情绪。所以,一个合格的视觉锤,最好是文字和图像的组合。而且文字和图像之间,要存在关联。
比如星巴克,它的英文名是Starbucks。这是两个单词的组合。Star是星星的意思,而buck是美元。同样,你再看星巴克的商标,它的主色调,跟美元一样,是白色和绿色。而图案元素中,又包含很多星星。作者认为,这种通过图案和文字,捆绑传达信息的标志,就是一个合格的视觉锤。
其次,视觉锤必须聚焦到场景。让人一看,就产生场景化的联想。比如可口可乐。它的标识是那个标志性的曲线玻璃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瓶瓶可口可乐摆在冰箱里的样子。尤其当你燥热口渴的时候,看到这个商标,马上就有喝上一口的冲动。再比如,有一款 POLO 衫,商标是一个骑着马的马球运动员。你很可能看过这个商标。这个品牌叫拉夫劳伦,是全球最大的服装品牌之一。只要一看到这个图案,我们就很容易想到,一个穿着这款 POLO 衫的马球运动员的形象。
最后,视觉锤一定要便于记忆,看一眼就忘不了。比如脑白金,一看到那两个白头发的老人,你马上就会联想起它的广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是强化用户认知的第一个方法,视觉锤,这是视觉层面的强化。第二个方法,是听觉层面的强化。它说的是,品牌必须要有一个,用英语能够轻松读出的品牌名。
这是因为,英语相对通用。一个外国人,尤其是欧美人,当他觉得一个品牌名称特别拗口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排斥心态。比如,我们都知道,俄罗斯的伏特加很有名。在国际市场上,最畅销的伏特加品牌叫斯米诺。但在俄罗斯本土,它并不是领导品牌。当地最畅销的伏特加是另一个品牌kremlyovskaya,名字很拗口。你看,因为名字太难念,这个品牌就没流行起来。这个拗口的名字,就成了品牌的负资产。
这其实是我们的心智决定的。我们的认知里,有一套类似免疫系统的机制。它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对一个陌生的事物,保持天然的警惕。这个心态就有点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完全陌生的事物,我们总是或多或少有点排斥。
所以,作者认为,非英语国家的品牌在打开海外市场时,必须要让这个品牌有一个读起来很顺畅的英文名。比如日本的 Sony,看上去肯定不是英文单词,有点陌生。但按照英文发音读出来又非常顺畅,又有种熟悉感。一旦产生这种熟悉感,我们心智的免疫系统就会放松警惕,这个品牌就能进来。
这是建立品牌认知的第二个方法,给品牌起一个,在英文语系中,朗朗上口的名字。
好,以上就是第三部分内容。我们从技巧层面说了,品牌应该怎么强化自己的认知?一共说了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叫视觉锤。也就是,打造一个能代表品牌用途,能让人产生深刻印象的视觉标识。简单说,就是一图胜千言。第二个方法是,给品牌起一个在英文语系中朗朗上口的名字,便于打开国际市场。
总结
到这里,这本《21世纪的定位》的精华内容,已经为你解读完了。其实,我们今天说的,不光是定位理论本身,更是借着这条线索,简单梳理了商业竞争的变迁。也就是,竞争是怎么从产品端转向广告,又是怎么从广告转向用户的心智的。同时,我们也通过定位理论,了解了人类的一些心智特征。比如人类为什么对第一这么敏感?因为这是我们探索世界必备的本能。再比如,为什么我们会排斥陌生的事物?因为我们的大脑里有一套类似的免疫机制,让我们对陌生的东西保持警惕。当然,类似的结论还有很多。归根结底,一切商业行为,最终的决策都是由人做出的。探索商业世界的规律,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在探索自身心智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