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曾仕强先生的《中国式管理》,听曾仕强先生讲的《易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感觉自己对“矛盾”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之前对“矛盾”的认识停留在字面上,“不要认为制造矛盾”“要团结不要起矛盾冲突”,担心有“矛盾”,害怕“矛盾”,认为矛盾是个贬义词。
但“矛盾”真的是这个意思吗?矛——长矛,盾——盾牌,是对立的,西方人的思想偏向于二元对立,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喜欢标准化,而我们中国人不一样,从《易经》发展而来的思维观念:我们是对立统一的,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无所谓好坏,只有符不符合时势、合不合乎义理。
这么看,矛盾其实就是个名词,我们人类社会就是有许多具有“个别差异”的“个人”组成的,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同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跟人不一样,势必互相矛盾,甚至产生冲突。这样一来,我们看管理,社会治理,就是在发现矛盾、化解矛盾、发现新矛盾、化解新矛盾中循环往复,呈螺旋式上升状态向前发展。
管理的历程,着重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也就是“有矛盾时加以调和,没有矛盾时制造若干矛盾”,使相同的产生某些差异,而让差异的趋于相同。这段话怎么理解呢?为什么要制造矛盾呢?因为“没有矛盾,不可能产生变化;而没有变化,就不可能进步。”举个例子,比如我们一个团体一个单位,会评先进员工、优秀员工,一个单位的党员也会控制在三分之一左右这样一个比例,这就是在制造矛盾,在群体中造成个体间的差异,这样一来就有竞争的氛围,然后再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拉长时间线来看,大家是趋同的,都有所得。当然,要把矛盾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求调“和”,增强“和合为一”的“安人”效果,大家心安了,才能把工作干好,单位才能蒸蒸日上,这就是《大学》中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管理,重在“安人”。
写的比较仓促,有些地方说的不太清楚,之后详细整理后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