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终其一生,都处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我们以为大脑是我们的伙伴,会帮助我们进行自我认知,殊不知,有时候大脑也是具有欺骗性的。
《认知天性》这本书出自11位世界前沿的认知心理学家,以罗迪格教授为首的团队投入10年时间,提出了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解读了大脑的奥秘。
本文将从大脑通常会误导我们的几个方面来阐述,包括感知错误,认知偏见和记忆扭曲,认识大脑,建立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就是当我们掌握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知识,那我们会把做事的步骤集合在一起,用来解决各种问题。
比如说,对于咖啡师来说,心智模型就是可以煮一杯上等咖啡所需的步骤与材料;对于一个急救中心的接待人员来说,心智模型就是如何快速给病患分类和挂号。怎样才能打造一个良好的心智模型。
01 小心大脑中的机制一和机制二
“机制一”和“机制二”两个概念来自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机制一是无意识的、直觉式的、瞬间爆发的。它会调动我们的感觉和记忆,在一瞬间来评估形势。
这个机制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而且作用很大,缺点是很容易受到错觉的影响。机制二是有意识地分析、推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比较慢,会权衡选择作出决定,并且进行自我控制。
可以看出机制二是理性的,是来帮助我们管理自己的,可以检查自己是否冲动。这里作者讲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航空事件。
有一辆飞机从台北飞洛杉矶的过程中,一个引擎失灵了。机组人员就决定要重启引擎,但是他们完全都没有意识到整个机头开始朝下飞。
当时飞机飞入云层,他们看不到前面的状况。当仪器显示飞机的高度在不断下降时,机组人员选择了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也就是自己的系统一,认为肯定是这个高度仪表盘坏掉了。
直到飞机冲出了云层,他们看到了飞机正急速冲向对面。他们才意识到危险状况,然后紧急拉起反向力。
幸运的是,虽然飞机遭受重创,但最后被拉上去了,没有造成伤亡事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危急的情况下,就算是飞行员这些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素养的人都会被自己的直觉欺骗。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套更加训练有素的“系统二”,也就是有意识地分析和推理,来帮助我做出正确的判断。
02 避免错觉和记忆扭曲
记忆不是完全存储之前的场景,而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我们通常会记住那些自己想记住的,并且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重组。
很多时候记忆是重构出来的,有一些细节是由我们自己来填补的。而且记忆也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
这里有一个案例,可以说明记忆可以扭曲到什么程度。有一个女的,中午在家看电视,突然有人敲门闯进来,把她打晕要非礼她。
后来警察按照这位女士描述的长相,去寻找犯罪分子。他们发现有一个人几乎和女士描述得一模一样。
这个人就被抓回来审讯,结果他莫名其妙,说自己这个时间在电视台做直播活动,所有观众都可以作证。他说的话很快得到证实。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天中午这个女的在看电视,在她被打晕非礼的时候,看到电视画面正是这个在直播的人。紧急情况下,她的记忆扭曲了,把她看到的电视画面描述了出来。
所以啊,我们的记忆真的会扭曲到这种程度。这种记忆的扭曲也会出现在学习上。学生很容易对自己的真实水平失去判断。会觉得自己都掌握了,但其实并没有。
那要怎样才能够避免这些情况呢?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实践和检测。
03 实践和检测能够暴露学习的漏洞
学习中要避免记忆扭曲,避免对自己的误判,可以用检测和检索来验证。知道什么是我们知道的,什么是我们以为自己已经知道的。
比如说,在课堂上经常进行一些小测验。这样有助于老师验证学生是不是真的像表现出来的那样,学到了新的东西。
也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不足在哪里。知道自己的差距,可以减少系统一对自己的误判。不要因为做对了几次题目,就把这些内容从测验中删掉。
如果这些题目确实重要的话,它们需要练习,再练习。
也不能太过相信集中练习产生的一个临时收效,要加强测验的间隔,运用多样化的练习,才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有些国际学校,说起来不用期末考试,或者不会用一次考试来衡量学生的成绩。
其实,他们是把期末考试拆分到了频繁进行的随堂测试中。利用间隔重复的练习让孩子掌握知识。
最后这一章还提到:模拟真实的环境。用在学习上,就是模拟考试。
这里有一个特别有趣而危险的真实案例。警察在警校要学夺枪这个动作,就是当犯罪嫌疑人拿枪对着你的时候,警察要能快速猛击对方的手腕,把这枪抢过来。
警察训练这个动作的时候,因为需要反复训练,所以把枪夺过来会再交给对方,再夺过来,再交给对方。
有一次,这些警察上街真的遇到了匪徒。因为有反复练习,警察熟悉地用非常快的动作,把匪徒的枪夺过来。
然后做了一个让匪徒目瞪口呆的动作,就是把枪又放回到匪徒手里。然后自己意识到不对,又赶紧夺回来。因为在学校把这个“夺枪、还枪、夺枪”连成下意识动作,就是“机制一”的动作了,才闹了这么大一个笑话。
习惯的力量真的是特别强大。在警校的模拟训练,不够真实,而导致了这么有趣且危险的事情发生。
写在最后
对自己认知的认知称为“元认知”,而我们的心智模型,就是建立在自我认知上的。
随时随地,要小心自己的机制一。要锻炼出非常强悍的机制二,去控制下意识的直觉反应。建立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