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巴菲特曾说过:“最终,有一种投资超过所有其他所有投资,那就是投资你自己。没有人能夺走你自身学到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投资潜力。”
最好的投资标的是自己,最好的投资时间是现在
可能你会觉得这是鸡汤文,如果我现在是刚毕业那时候,20来岁,我也有这种感觉,但现在再来看这句话会有更多的一些理解
01
未来的东西我们很难预测,世界变化太快,后面会怎么样我们根本不知道。哪怕是明天会不会被隔离都不知道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04年的大学毕业生会选择什么样的工作?
第一梯队:外企。微软、IBM等。
第二梯队:国企,体制内
第三梯队:百度阿里这些创业公司
时间拉长到现在你会发现,之前在微软,IBM工作的虽然现在也不错,但并没有实现圈层的跃迁,而圈层跃迁一个人一辈子也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次机会。
体制内的各位也还将就,主要是稳当。而稳当变成了2022年的主旋律,不再是为梦想发力,去创业。
那04年的第三梯队怎么样了呢?如你知道的,这里有很大一批人实现了圈层的跃迁。
世事难料说的不就是这个吗?
说到这里其实会产生一个新的话题: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上面说的这批人难道工作就不努力吗?努力的程度大多数差不多。但选择上的不同导致了结果上的巨大差异。
选择的背后是决策能力,判断能力。
02
你可能刚工作或工作了一些年头了,和身边的人沟通下来我发现一个挺难受的现象。包括我自己在内,前些年工作的盼头就那么几个:
什么时候加薪
什么时候升职
什么时候能买车
什么时候能买房
到了这两年我发现自己想的东西发生了改变。并不是我不需要这些东西了,而是这些年的经历告诉我,我似乎忽略了点什么。工作要薪水,要升职无可厚非。
但这些字眼挡住了工作真正的含义——成长
说得鸡汤一点,工作其实是让你变得更好更专业最有效的方式。前两天刚说了方法论是1后面无数个0。而好好工作,去实践才是1。没有1再多的0都没用
在17-18这两年里,我的工作状态就是早出晚归,很忙,忙各个项目的事情。因为那时候团队很小,很多事情都是我在做,不论是商务、产品、财务、售前售后。
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两年我的成长是最快的,成长的边际效益是最高的。
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那两年下来我能和合作方侃侃而谈,不管是他们的CEO还是产品总监都没任何问题。
我现在每天在写文章。但我记得高考的时候虽然总体成绩还行,但语文却只有92,离不及格就差了那么一点
所以生活一直在改变,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你自己。成长将是你最大的财务投资。
03
上面说到了工作选择,顺道讲下我自己这方面的判断。
我自己是从电子专业转行到互联网做产品的。说白点就是电焊工转行做产品的。我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电子厂里,都还没到设计PCB板的层次,只是一个硬件测试员+电焊工。
还记得那时候的薪资,2200吧,除去五险后每个月到手也就1800左右,租房找了个农民房,300/月。现在想想也是挺惨的
然后过了个把月我就考虑转行,换工作。
那时候选工作的判断标准也一直沿用到了现在。
1.难度大的工作
难度越大的工作我才觉得很有挑战,很刺激。不管结果怎么样,难度大的事情同等时间里对我成长的ROI一定是最大的。
2.能够接触到更多选择机会的工作
换句话说其实是新兴行业,新兴行业因为还没有成型,变化很快。里面的机会也会越多。比如我们现在做短视频,你会选择抖音还是视频号?
如果是拿来做兼职尝试的,视频号会比抖音好,为什么呢?因为视频号并不成熟。抖音的完善机制也就代表着你要赚钱至少和同行一样的标准,而这个内卷就非常大。视频号不完善的机制下,你有机会通过努力来弥补专业上的不足
最后的话
其实最近往回看自己,有一件事情其实挺可惜的。阅读量不够
现在的知识获取难度是非常低的,而且实体书的价格也很便宜。但前些年我看的书确实太少了。一年就1-2本书。
这也是近两年我在不断改变的部分,现在差不多1个多礼拜一本书。看书的感觉很棒,也让我学到很多。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投资。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