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月末读了《刀锋》,沉迷于其中,作者描写的一群人的故事,虽然写于上世纪40年代,却在现实中也是如此真实。
为什么叫刀锋:“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到者稀”。
书名“刀锋”出自印度教圣典《迦托·奥义书》:悟道之途艰辛困难,如同跨越锋利的剃刀。若救赎之路必经刀山,找到答案的代价为何?
这本书有什么价值?(吸引我的地方)
写出了现实中无数人的活法,不管是哪一种,我们都是取一种活法。(我想这样表达)
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史航老师说
“20-40岁迷茫,一定读读毛姆的【刀锋】,知道人生其实有很多种生活方式,你只不过占了其中一种!”
一生热衷于上层社交的趋炎附势艾略特,爱慕虚荣冷静现实的伊莎贝尔,抑或放纵肉欲与各色男人的画家女,重创之后放纵于享乐的苏菲,还有放弃世俗一心寻找人生意义的阿里。
每一个人都代表一个群体,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人性。
我对这本书有强烈的共鸣,是因为书中所描绘的故事就好像我身边正在发生的现实(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姑娘,见到了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方式,理解他们,也想拯救于它们);也把这本书当成一面镜子,思考着我更像哪个角色:对于感情的态度,我更像伊莎贝尔,无法为了爱情而放弃物质浪走天涯,嫁给了满眼都是她的格雷。索菲和阿里是一类人,追求理想和精神世界,只不过当得不到满足时,选择了2条不同的道路。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书中关于激情、感情与肉欲的描述(难而深)
伊莎贝尔不动声色的让索菲重新染上毒瘾悄悄走掉(利用了人性的弱点)
这一切的意义在哪里
文末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我想这一部剧作也只是一个引子,抛出问题供世人思索。
我只是个俗人,尘世中人,做好当下,活在当下。
最后奉上我喜欢的句子
人往往妄自菲薄,智慧才是解脱之道;救赎不必靠出世苦修,只要舍弃自我即可;行事不为私利,能常保心地纯洁;责任就是契机,让人学习放下小我、成就大我
最好的活法只有一个——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