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个啥?
上一篇我总结了学生之所以没有被教育好的原因了,就是从上到下,从老师到学生在到家长都只看到了一个东西——分!分!分
的确中国现在这个国情,现在这个状态,我们这个人口超级大国,2019年海归毕业生与本土毕业生两者相加,将接近900多万人,就业率呢?就业难呢?今天不提。人多, 竞争压力大,高考尽管争议不断,但它依然是中国最公平的制度(我个人觉得)。正是有了这种最公平的制度,才能让寒门学子有出头之日,才能让社会层级不断流动。
虽然是最公平的制度,但是公平制度的背后也有“顽症”,那就是以分数论英雄。现在说是高考正在改革,初高中要加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什么事综合素质评价呢,简单说,就是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做一个量化评价,至于除了所谓的“智”能量化外,其他的怎么量化我也说不清楚,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特点。我觉得最不容易量化的就是“德”了,全面教育改革要求要“立德树人”这是中国教育的根本,也是几千年的传统。那就是德,德永远要方第一位。综合素质一般都是网上操作,比如某学生去养老院做义工,拍了几张照片,然后上传到总评网上,就可以在“德”上面加分。还有更有意思的,比如上学途中看到路上有垃圾,自己照了个照片传到网上。等这样的方式。那么请问一个问题,这就叫有“德”了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去做义工或志愿者,就纯粹是为了完成他不想完成的任务,做做秀而已。当然不能排除有真想做志愿者的,我个人觉得这些想做志愿者的孩子,即使没有什么综合素质评价,也会去做。上级的初心都是好的,这必须肯定,都有一个摸索的过程,都希望能通过这个方式鼓励孩子去“立德”。但是方法还有待研究。
说了半天,其实高校在真正录取时,主要还是一个东西,那就是——分!分数优先,高分能上好学校,高分能去好专业,高分能给你一个更好的平台,高分还是一如既往的解决一切问题。其实在追求高分的路上不知道,不知道抹杀了多少无辜青春的创造力。
举个例子:我同事的孩子上初中,初中有科学课,科学课,是介绍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还有很多好玩有趣的小实验等。目的是让学生对科学感兴趣,为了让他们以后能从事科学事业。但是上课的教师却不这么想,教师想的是怎么样能让孩子取得高分,好让自己的考核成绩高,好在未来职称评定时有优势,所以老师上课根本不做任何科学实验去让孩子了解科学。而是背、背、背!背下来就可以得高分,初中考试比较简单,考察记忆的比较多,记忆力好的孩子,很有优势。但是这些孩子到高中会很吃亏,因为他们很可能会延续初中的“学习”方法。接这上面,背书!这一下让本来想要好好认识科学的孩子,慢慢对这个科学课失去了兴趣,很有可能以后对科学失去兴趣,我同事家孩子就对我说,现在最讨厌上的就是科学课,上课就是背书!听起来真可怕,这是祖国初生的太阳啊们,老师们要慎重啊。
再举个例子,就是图片这个人:叫曹操,名字很熟悉吧,纯老外,但是现在他拿到了中国的“绿卡”就是得到了中国的永久居留证。这个人说这一嘴非常地道的中国话,他在中国现在很火。
为什么聚这个例子呢,这个例子很典型,曹操美国人,上的纽约大学,大学期间,学校要求必须要学会一门外语,学不会就不给毕业证,曹操,思来想去,看着什么德语、西班牙语等语种,觉得没意思,因为好多人都学这些语言,一点也不酷。突然他看到了中文这个语言,心里想,学中文,以后学好中文去中国,了解神秘的东方文化,这个太酷了,太有意思了。于是他打定主意,学中文。但是,到了中文课上,给了他一盆冷水。中文课上,有四类学生,第一类:台湾的孩子,生在美国,会说中文,不会写中文,上这个课,就是为了挣学分。第二类:香港孩子,会写中文,繁体,但是不会说,说的都是广东话。第三类:大陆孩子,会说也会写,来了就是挣学分。第四类:就是曹操这样的孩子,不会说跟不会写。上课根本听不懂,因为老师,不可能因为他这样的孩子就放慢了课程,所以他根本跟不上。上视频。咱看看。到最后咋成的现在这样,中文6的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