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冷落的微信订阅号
今天和学长学姐(没错,他们毕业了回来)一起玩耍,期间大家莫名地打开手机,分享各自关注的微信公众号。可是当打开订阅号一栏的时候,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几乎每个人都会关注自己工作领域的许多相关账号,可是这些相关账号几乎都不会去阅读。于是,我们就看到每个人打开订阅号一栏的时候,刺眼的红色符号整齐地排列在那里。如果每个人接着往下滑动屏幕,就会看到偶尔出现一个账号没有红点,对应此时就会有机主介绍,这个账号的文章写得蛮好,虽然他发送的次数很少,但是他发送一次我就阅读一次。
而对于大部分微信订阅号,它们的命运是一个个的红点。
交流中对于出现红点现象的理由大致如下:(1)它以前写得很好,最近感觉变得越来越差了,感觉不再。没有取关的原因是曾经有感觉。(2)最近没时间去阅读。(3)和工作相关,或者朋友工作中推广的,忘记取关。
关于这些现象,我能随之联想到的是如下一些:
许多企业关于做微信公众号的选择就是错误的。在阅读完微信产品团队出品的《微信思维》后,结合以前的某些分析。可以明显得出这样的结论:微信公众号这个产品的核心思维在于服务,也就是服务于企业。服务于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将企业服务的成本降下来。而这种服务是特别适合这样的业务——传统的需要大量人工处理的简单服务,如办理银行的某项业务;客户投诉;医院挂号……然而这仅仅是表层,如果拓展一步去思考,这样的服务也可以这样去描述:去服务解决一些需要人工处理的信息流业务。而这样的业务,也就是直指了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方向——以提供服务为主的服务号,用腾讯官方的话来说就是:挥之即来,挥之即去。这就是强烈的服务产业的思维。
因此,订阅号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会有未来。可是,又为什么会建立订阅号这个玩意儿,一种说法是腾讯官方在推广的时候的一种需要,需要用具有媒体性质的订阅号来积聚人气,也就是需要人们来关注这个产品,这句话的分析肯定是从营销策略分析师的口中得出。可是,我不这样看,我的个人观点就是微信订阅号其实就是微信团队的一种试错产品,过河摸石头的产品。因为订阅号诞生的时候微博还非常强势,做产品难免会从当下非常火爆的产品中得出一些思考,紧接着又必须把这些思考结合到自己产品的核心方向。显然,微信公众号的核心方向是服务,而这种服务是彻底改变app割裂化的服务。(从人机交互的感觉来说,解决一种需求就需要一种app,反复地切换app会让人觉得很烦,如果一个app可以融合所有的服务……但是不管怎样努力,微信也只是在服务的割裂化上走了一小步,但是这一小步就已经足以提供一个巨大的整合服务平台。)
所以,微信团队很厉害。
如果你理解了上面的话,那自然就不用解释为什么许多企业做微信公众号(不管是订阅号还是服务号)都没有上路。其核心思想的错误仍然是在“服务”的提供上,是主动提供服务给用户,还是用户主动找你要服务?
那为什么又有某些微信订阅号如此火爆,很简单,优秀的微信订阅号都是在输出价值观,而且是作者一个人的价值观,而不是各种各样的价值观。
那么,优秀订阅号的核心就可以理解了:用户看的是信息,输出的其实是价值观。相反,差的订阅号就是:输出的是信息,用户心里看到的却是广告。
好,忘掉前面的几大段话,转过来从另一个角度(我不知道是哪个角度)分析上面的三个理由。
(1)它以前写得很好,最近感觉变得越来越差了,感觉不再。没有取关的原因是曾经有感觉。
这个理由其实常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比如我们在谈论某件生活用品,或者是餐馆的某道菜的时候……自己感受一下。我敢确定这种感觉肯定在心理学上有研究,请知道的解释一下。
(2)最近没时间去阅读。
没读是因为最近没时间去读。其实这个理由是很牵强的,因为那几个没有小红点的微信公众号你其实仍然读了。本质来说就是你觉得它其实有价值,但是它的价值与你阅读花费的时间价值是不匹配的。
(3)和工作相关,或者朋友工作中推广的,忘记取关。
嗯,人一辈子都会遇到特别多这样的事情,尤其是在中国。
所以得出一个和文章没有逻辑的结论:与其冷落那些很久没有阅读的微信公众号,不如相互放下,取关吧。(这句话可以用于劝才分手的童鞋们。)
废话了这么多,最后说一句为啥今天写这篇文章:
【1】今天有陌生人(我现在称呼她为朋友)加我微信,说要打赏我去年写的一篇《无聊》的文章。我震惊了……收了三块钱,内心愧疚,赶紧写一篇。
【2】人总是要出去和人聊聊,观察他们的一些行为,才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而如果分享这些现象,就会在无聊中得到一些趣味。同比,遇人也应该同理。
【3】五一节,总得干点什么显示我是一个勤劳的好孩子。
文/@生椒牛肉
05/0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