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我们讲了吴起,今天我们讲另一个鼎鼎大名的变法者:商鞅。商鞅原名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后代,也叫卫鞅。商鞅受到李悝和吴起的影响很大,从小就对法律很感兴趣。长大后来到了魏国宰相公叔痤手下做事,这个公叔痤就是上集中嫉妒吴起才能的那个人。公元前361年,此时魏国的国君是魏武侯之子魏惠王:魏莹。公叔痤知道商鞅非常有才干,但还没来得及推荐给魏王,就病重了,有一天魏惠王前去探病,就问公叔痤说,先生您的身体如有三长两短,国家大事该怎么办呢?公叔痤说:“我的手下有个人叫卫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您把国家交给他治理。大王如果不重用卫鞅,那一定要把他杀掉,决不能让他出国!”魏惠王随口答应,出来后却说:宰相真是病入膏肓了,让我把国家大事交给卫鞅,然后又劝我杀他,这岂不太荒谬了吗!”
公叔痤把商鞅叫过来,向他道歉说:“我向大王建议要么重用你,要么杀了你,作为臣子我必须先为国君出谋划策,然后才能考虑他人,现在我把实情告诉你,你赶快逃吧。”卫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重用我,又怎会听您的话杀我呢!”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
同一年,秦国的一位贤主:秦孝公继位,他也是一位非常有抱负的君主,立志要使国家强大,就发布命令说:【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宫,与之分土】宾客和群臣中,如有人能出奇计,使秦国强大,我请他做高官,并分给他国土。”此时卫鞅在国内得不到重用,刚好听说了这个政令,就来到了秦国见秦孝公。卫鞅说了自己富国强兵的计策,秦孝公大为赞赏,准备启用卫鞅变法,但秦国很多人不高兴。卫鞅对秦孝公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你不能跟普通人谋划事业的创始,但可以共同分享事业的成功。道德高尚的人总是与世俗格格不入,建立大功业的人不必与大众谋划机密大事。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利不可独,谋不可众。
卫鞅说【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普通人习惯于陈规旧俗,学者们局限于自身见闻的狭小天地。智慧者创造法规,愚笨者循规蹈矩;贤明者变更礼法,无能者死守不变。”
秦孝公大喜,命卫鞅制定法令。组织百姓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连坐。告发犯罪者,与在战场上杀敌同样受赏;知奸不报者,与在战场降敌同样受罚。建立军功者,授爵封赏。致力于农业多产粮帛的人,免除他们的赋税;私下从事工商业的人,就没收家财,降为奴婢。王室宗亲,没有战功的一律不得归于祖籍。变法公布之前,为了树立威信,就在国都集市立了一个高大的木杆,谁能把木杆搬到城门口,就给予十金。百姓开始不相信。赏额就增加到了五十金。这时有一个人把木杆扛了过去,真的赏了五十金。于是变法令正式施行。
变法实行中,太子触犯了法。卫鞅说:“新法之所以不能畅行无阻,在于上层特权人物阻挠”太子是王储,不能动刑。于是,就将太子的两位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处以割鼻子和脸上刺字的刑罚。第二天,秦国人就全都遵守变法令了。这样变法实行了十年,使秦国空前强盛,此时秦孝公听从了商鞅的建议,攻打魏国,魏国大败,把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这时魏惠王才懊悔当年不听公叔痤的话杀掉商鞅。战后商鞅被封赏了商、於等十五个县城,封号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秦惠文王继位。那个当年被商鞅割掉鼻子的公子虔派人指控商鞅谋反,商鞅急忙逃往魏国,魏国人拒不接纳,把他送回到秦国,最终被车裂分尸,全家老小也被杀光。
倚仁德者昌,凭暴力者亡。商鞅崇尚严刑酷法,刻薄少恩,在秦国独断专行,积累了百姓的怨恨。当失去君主的靠山,很快就名败身死。但作为一个充满热情和理想的改革家,他是一个成功者,不仅实现了国家的富强,在历史制度的建立中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在商鞅帮助秦孝公变法的同时,齐国也在求贤富国,那它又有哪些作为呢?请看下章:齐威王集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