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天的时候,去茶艺老师处初次学茶。
我们总共泡了三次茶,每次茶是一样的。
初次喝的时候,茶香隽永,唇齿留香,让人回味无穷;
第二次喝的时候,回味甘甜,心旷神怡;
第三次喝的时候,汤味苦涩,香味依稀。
突然内心一阵恍惚,一丝明悟涌上心头:
茶道即人道。
那些能让我们感动的事情,做三次:
第一次做的时候,感激涕零。
第二次做的时候,心怀感激。
到了第三次,习以为常。
人生的痛苦也就这样开始了。
(二)
为什么我们会对生活变得麻木?
美国脑科学专家约翰·梅迪纳(John Medina)告诉我们,人类大脑在原始社会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发展出了独特的“紧急警报”功能。
因为外界的刺激实在过于复杂,每一项都处理的话,大脑估计会死机。
那些普通和常规的事物,大脑自动将其归为安全、不予过多关注的事物。
只有当不寻常的东西出现时,大脑的监控和戒备功能才会立刻激活,拉响令整个大脑可以听到的警报。
所以,我们的大脑会更加关注变化的东西。
正是由于这种关注变化的心态,导致我们对身边美好的事物习以为常。一旦习惯,感知美和幸福的能力就开始下降。
《左传·庄公十年》里有著名的一则故事: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个著名的句子,正是心理习惯在军事上的运用。
(三)
“学会感恩。”是我们经常劝告亲人和教育孩子的一句话。
为什么懂得感恩的人就能够过得更幸福?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是因为感恩是关注自己已有的东西,而非变化的东西;而一般的人,只关注变化的、没有的东西,不关注自己拥有的。
有一则关于夫妻间的笑话:
老公因为工作太忙,忘记了当天是结婚纪念日。
等到他察觉时,已经是当天夜里。
当他向老婆道歉时,老婆微微一笑,说:“感谢你过去十年都为我过结婚纪念日。”
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只会关注他这次没做好,而不会感谢以前他一直做得很好。
通常的结果会有以下3种:
(1)贪心
找了一个有事业心的伴侣,会嫌TA不够顾家;
孩子语文成绩很好,却觉得他数学成绩还不够;
自己收入不错,开始期待工作能更轻松.......
比较之心永不停息。
(2)嗔心
当别人夫妻吵架,安慰对方是小事;自己和伴侣发生争吵,吵的都是大事。
孩子教育出了问题,他人来传授心得,想的确是你家孩子是小学,我家的是初中,肯定不一样。
总是认为自己的情况特殊,自己的遭遇最特别。
(3)痴心
坚定地认定自己想要的东西,拥有所谓的原则和底线。
不肯退,不肯让,看不到周围的变化。
固守己见,冥顽不灵。
人生的烦恼由此而来:房子,工资,工作,感情,孩子,成绩......
分别心所引发的烦恼,所有的问题皆在其中。
分别心和感恩心对比,一个是“以无看有”,而另一个是“以有看无”。
结果自然大相庭径。
所以说,保持初心,懂得感恩,是让自己变得不麻木的有效途径。
“空杯心态”,“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大道皆相通。
(四)
人生来就习惯于麻木、习惯于懒惰、习惯于保持习惯的,这些都是本能,都是在原始时期保护人类而产生的生理机制。
而懂得感恩、保持柔嫩的心、虚怀若谷,都是反本能的,都是需要克制和智慧的。
为什么世上真正幸福的人那么少?因为克服本能太难、太累。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俗语有云:“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如何做到“只看一二,不望八九”?
虚其心罢了。
有如喝茶:
只把每次喝茶都作是第一次,则次次隽永留香。
茶道即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