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人电脑领域有一条著名而且历史悠久的“安迪-比尔定律”,这里的安迪是原英特尔公司 CEO 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比尔就是大家熟知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定律说的是英特尔的硬件提升带来的处理能力,全部被微软的软件升级所吃掉。所以就算处理器的速度按照摩尔定律每十八个月就翻倍增长,硬盘和内存也各种变大,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你的电脑跑起来感觉还是以前速度差不太多,并不会因为换了新配件就变得快很多。但是,却会因为不升级而越来越慢,所以你还是得不断更新自己的硬件配置。
由安迪和比尔先生开创的这种工业生态模式,成功地将“电子产品=消耗品”的概念传播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大大刺激了IT领域的增长,并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有样学样,也走上了靠消耗拉动生产的路子。比如,不光是电脑,现在的智能手机领域也出现了相似的情况。新买的手机快不了两天,随随便便升级几个软件或者摆弄一下系统版本,就能立马修复运行过于流畅的BUG,让人十分头疼。
所以你明白了,IT界一直流传着一个笑话,比尔·盖茨Bill Gates的准确翻译,应该叫做账单之门。
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这就叫消费领域的经济增长点。大家买买买的热情越高,生产者的发展才越好,整个产业才能运作起来,持续地给整个国家的经济提供税收、就业和商品。所以买买买就是爱国,这话一点毛病没有。
但是从个人理财的角度来看,这事情就有些不一样了。安迪-比尔定律放在个人身上,差不多就是描述了这样一种常见的现象:虽然我们的收入每隔一段时间都或多或少有所增加,但因为花钱的地方也跟着变多,所以结余的程度并不会产生太大变化,财富积累的速度也还是保持在一如既往的水平。换句话说,就是生活水平随着收入水涨船高了。
这样会造成什么问题呢?保持较高的生活水平需要我们保证收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人可以休息,但账单不会,每个月的房贷、信用卡和油钱可是毫不容情的。
而且,一旦发生意外情况,比如工作变动、经济形势波动等,造成收入来源的不稳定,就立马会让生活陷入困境。
这就是许多中产阶级所处的尴尬局面,虽然看似住好房子,开好车,平时还能小资一把之类的,可是这一切都建立在现有收入能力基本满载的前提下。为了维持现在的生活,我们只好一刻也不敢放松地辛苦工作着。
需要拼尽全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费力,这样的生活不禁令人觉得有些沮丧。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如上面所说,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来源,在主流经济学里,被视为与投资、出口并驾齐驱的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因此是受到官方鼓励甚至推动的行为,相信大家对消费升级、拉动内需之类的说法都不会陌生。从手机、电脑到汽车、住宅,无不是被当成了“你值得拥有”的东西,反复灌输给广大消费者,让你美滋滋地贡献出身上的每一分钱。
但消费即欲望,不可遏制的欲望必然导致毁灭,这个道理谁都清楚,难点就在于在这个消费成为主流生活方式,时刻被提醒应该消费的环境里,要如何保 持清醒的头脑,来保卫我们辛苦积攒的财富不被买买买的短暂快乐夺走呢?从支出的角度出发,拖天想和小伙伴聊三个建议:
首先,反正都要买,不如买资产。投资和消费都是买东西,区别在于前者买来的东西还会给你带来收益,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买点资产呢?
不要觉得资产两个字听上去很高大上所以就遥不可及。一手股票,一只基金,或者一个P2P理财项目,差不多用买一件外套的钱就能拿下。更何况现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十分迅速,零门槛起投,十元买基金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动动手机丢个零钱进去,再方便没有了。
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你同样能从购买资产里获得消费的快乐,还能额外收获“我是投资者”的良好心态。
其次,多算点账。当你每次要下手买东西的时候,在心里算一下这个钱要投资在基金里,一年后会变成多少钱,而买下的东西一年后你还想不想看见它,多少能阻止自己的购买冲动。在买大件,比如个人电脑时尤其有效,起码我不会现在去买涨价表现堪比金条的内存条。
最后,先储蓄,再支出。这是一条我们多次提及的操作技巧,回看拖天航线图的历史文章,你会找到详细的指南。简单说的话,就是每个月拿到薪水之后先划出一部分丢进你无法随时取用的定期储蓄账户或者基金定投里,给自己花钱尽量制造困难。
至于害怕自己不懂投资品怕被忽悠的担心,我觉得大家不用特别在意。在网购剁手时不仅货比三家,几个平台来回看,优惠、返利、折扣、团购、包邮之类的操作规则再复杂,也总有刁民能从骨头上面挑出肉来。每一个善于买买买的少年都是比较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潜在人才,这真的不是段子。
所以拿出你们买东西时候的精明,仔细看好投资协议上的要点,不明白的地方多问问多查查,就能大概率避免自己吃亏。
消费当然是好事,没有消费当做产业发展的动力,我们哪能拥有今天这样精致又多样的商品可供选择。虽说大家都知道消费需要有“度”,然而如果不想清楚这个“度”具体在哪里,又如何加以控制,恐怕它就只能沦为一次又一次买买买时自我安慰的借口。毕竟99%的东西,买了你不会破产,不买也不会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