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层:
核心要素:用户需求、产品目标
战略层的理解:明确我们的产品目标是什么,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能从我们的产品获得什么。
战略层的表现形式:2W,即可通过一句话清晰描述"帮助who解决what问题";
我的感触:
战略层的核心是要明确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和我们要做什么?但实际上,用户的需求会有很多,我们要明确我们解决的是哪类用户的哪类需求。例如智能电话,我们需要先列举商户遇到问题的场景,从场景中总结商户的需求。例如商户可以通过智能电话解决预约问题、员工管理问题、营销问题、服务问题等等。那么是否我们所有问题都要帮助商户解决呢?肯定不是的,如何去抉择我们该解决哪些问题?我的思考是: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对比现有的竞品。例如,门庭管店主打的就是预约,而博卡主打的就是员工管理。那么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要考虑从哪个方向切入,而这个方向需要是商户真正的痛点,并且我们跟竞品对比有足够的优势,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商户。从这个角度出发就能发现,美团点评平台上有大量的用户数据,商户最希望得到的就是用户的画像,通过智能电话,商户可以得到的是:给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用户到店转化率,而这两点就是对应商户想解决的服务问题和营销问题。
范围层:
核心要素:功能、需求分析
范围层的理解:从战略层出发,确定哪些功能要做以及对应的优先级。
范围层的表现形式:用一句话清晰描述一个story,即用户能通过这个产品做什么。
我的感触:
“如何决定我们要不要做什么”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需要从哪些维度去分析我们要不要做什么呢?我的思考是:判断这个功能是否符合我们的产品目标和使用的用户是否有应用场景,在这个阶段最忌讳的就是“我觉得用户需要看这个”。在梳理智能电话范围层的时候,就因为这个“我觉得”导致我虚构了一个无用的需求。当时在电话首页放置了一些电话的统计数据,其中有一项“已接来电”,当时我的出发点:商户想在首页看到今天的通话数据。细细拆分下来会发现,没有这个应用场景,使用电话的是前台小妹,关注今天的已接来电有什么意义呢?她并不关心这个数据,既然用户不关心这个数据,那么放这个东西只会给用户带来困扰。作为一个产品,大到一个功能点,小到一个统计数据,都需要明确用户的应用场景,不要放置一些无用信息来困扰用户。
“如何决定我们先做什么”是一个需求优先级的排序问题,之前写prd的时候没有排优先级的习惯,经过这几次有明确deadline的项目和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开始有了这个习惯。那么,如何对需求优先级进行排序,我的思考是:先判断这个功能是不是刚需,之后考虑该功能的投入产出比。“刚需”的定义是:这个功能是不是会影响主要流程的实现,如果是,就一定要做。如果并非刚需,且投入产出比也不高的话,我认为可以挪到后面进行优化。
结构层:
核心要素:行为设计、用户路径
结构层的理解:从用户出发,如何在各个功能中流转。
结构层的表现形式:信息架构、流程图
我的感触:
当我们梳理完范围层之后,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功能点,但是这些功能点是分散的,没有一个整体的流程。用户如何到达某个页面,并且在他们做完事情之后能够去什么地方?用户如何在这些功能中流转,这些功能是如何串联起来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有“结构层”的出现。观察到交互设计师的定稿邮件里面有一个“设计方案”,里面的内容要么是“信息架构”,要么是“流程图”。如何选择这两种展示形式呢?我的思考是:信息架构主要针对于以“内容展示为主”的需求,而流程图主要针对于“操作功能”为主的需求。例如全渠道会员的会员管理更适合用“信息架构”,而智能电话更适合用“流程图”。我觉得流程图是一个很好的思维补充方式,你在绘制流程图的时候,会慢慢发现有一些分支没有覆盖到,通过这个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完善需求。
框架层:
核心要素:界面设计、页面布局
框架层的理解:框架层是结构的具体表达方式,主要包括界面设计、导航设计、信息设计等等。
框架层的表现形式:UED产出的“交互定稿”邮件
我的感触:
框架层基本都是由交互设计产出的,那么如何和交互设计师传达产品目标,并且保证产出的交互设计稿是符合预期的,其实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交互设计师会设计按钮的展示位置及展示形式,但是我们一定要时刻记住,在当前页面,用户的主要操作是什么,需要时刻记住我们的产品目标,尽可能保证用户可以通过最短路径完成自己的操作。
表现层:
核心要素:视觉呈现
表现层的理解:表现层是基于感官体系的赶制设计,内容、功能、配色、图案等等将会汇集到一起产生最终设计,完成其他四个层次的所有目标,并同时满足用户的感官感受。
表现层的表现形式:UED产出的“视觉定稿”邮件
我的感触:
在表现层方面,我更多关注这个视觉稿的样式是否符合产品逻辑以及重点突出的地方是否是我当前页面的主要功能,毕竟配色和排布等方面我们并没有设计专业。
总结: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借用一句比较俗的谚语来说下我的体会吧。不论是听分享,还是看书,我们以为的理解其实并不一定透彻,还是需要动手去实践一下。“五层渐进法”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产品思维的方法,会让我们有一个整体的产品框架。再有一点,不论在五层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一定要时刻谨记“以用户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