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河位于北京市前门东区,这里曾经是明清京师国门天衢之畔,四方辐辏、人文渊薮,孕育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老北京很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由于长期不均衡的发展,当时的前门东区人口过于稠密,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将很多历史信息淹没于拥挤的大杂院之间。
随着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历史背景,秉持整体保护、尊重历史、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主体思路,恢复古三里河,再现老北京南城水乡的历史风貌。
一、三里河的设计,与前门地区的历史文化相呼应。
前门三里河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朝,明朝时开挖护城河,这段河道作为泄洪渠始有“三里河”之名。清朝后期由于水源枯竭,河道逐渐被屋舍挤占、消失。三里河是这个区域独特的扇形街巷机理的成因,是前门东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历史文献的记载,结合街区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遗迹,寻找古三里河的流域脉络。以三里河为线,将周边的商贾文化、会馆文化、梨园文化、民居文化串联起来。
二、三里河的设计,与前门东区的地域风貌相协调。
经过疏解整治,街巷的历史风貌得初步以展现。三里河的恢复,力求古旧、质朴、自然生态。就地取材,尽可能采用当地遗留的旧材料,减少现代工艺痕迹,打造一条原汁原味的古河道,河畔设置亭、榭等设施,与周边保留的历史街巷融为一体。
三、三里河的设计,与周边百姓生活相交融。
这条古朴的三里河既是百姓宅前屋后的景观河,同时河道两岸的百姓生活也融入景观之中,成为风景的一部分。河畔开设茶馆、书屋等公共服务设施。古椿树下,几桌茶客品茗赏景的同时,也成了“茶舍晚晴”景观中的画中之人。
四、三里河的设计,提升区域的自然生态。
同里的古槐、古椿都被完好的保留下来,与新增的垂柳、元宝枫、油松、山桃、海棠等树木形成高低错落,自然朴野的河岸绿化带。三里河水系中大量种植水生植物,尤其是流经芦草园胡同的区域,根据历史信息,利用民居周边的空余地块,见缝插绿,再现“芦草映溪”的湿地景观。
五、结合海绵城市的理念,调蓄雨洪。
北京是个缺水的城市,前门地区更是严重缺乏水源。设计中贯彻蓄滞、利用雨洪的海绵城市理念,设置1500立方米地下收集池,收集周边雨水作为三里河的水源。经过多种过滤、净化等措施,保证河水清澈。
三里河建成后,河畔古树参天,绿草依依;河水波光粼粼、蜿蜒静怡;河边整洁、质朴的石板胡同,小桥流水与百姓生活相辅相成。一条“穿过街巷宅院的古河”重新流淌在老北京南城的历史街巷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