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1500字,用时约3分钟。
最近有一些书友和我交流的时候,说感觉自己喜欢的东西挺多的,然而一样也没做好,也不知道如何下手,更不知道是不是该放弃一些,然后只专注于一两样。
其实我以前也是一样的,兴趣特别多,但是没有哪一样做的特别好,我喜欢音乐、写作、绘画、诗词、唱歌、旅行……有的时候真的好想如果以后主要的工作是做这些事情就好了。
曾经跟我一位很喜欢的师姐交流这个问题,她说,你这不就是玩吗,谁都喜欢玩呀。(捂脸)
从小,我就属于被限制到只能学习的那种同学,周末放假想找同学玩,不行,关在家里写作业;寒暑假放假,不准出门,大人们在客厅里看电视聊天,我窝在屋里接着写作业学习。
于是,其实在上大学以前我从来没有尝试过去深入发展一样爱好,一样也没有。
但是,我觉得有的东西如果你喜欢,真的,过了5年,10年,你血液里都不会忘记这件事情。
高中的时候曾经信誓旦旦到了大学一定要学吉他,到了大学确实学了吉他,但是是大四自己挣了钱报了班才开始学,不过也只是专注于学习乐理,没有专注练习,结果是只会弹一首小星星。(再次捂脸)
后来又稀里糊涂读了研究生,实习的时候跟前辈聊天,平时跟导师聊天的时候,他们都会语重心长地这样跟我说:“XX,你很优秀,你的思维也很活跃,但是呢,你要专注,只有专注才能产生最大的效能……(此处省略若干字)”
对这些良师益友的话,我曾经也是深信不疑的,我以为我所有的问题都出在了我兴趣太多;我兴趣太多,所以我学不好,可是怎么办,谁叫我喜欢的这么多呢?!
直到我偶然读了一本书——《写作这回事》,这本书是斯蒂芬·金写的,就是那位全球闻名的小说作家。
我只说几组数据,你们大家就能感受到中国小孩和外国小孩的差距,中国父母和外国父母的差距。
据斯蒂芬说他很小的时候(该上小学1年级时),就读了6吨的漫画并开始创作第一部作品,对,我没敲错字,就是6吨,而且都是那种暴力惊悚漫画。这事儿发生在中国,想想看基本就没有出现的可能性。
斯蒂芬在11岁到19岁期间,最感兴趣的是电影,他几乎每周都要去看一部惊悚电影,然后跟自己的同伴一起讨论电影情节。
好吧,跳过中国小孩从6岁到19岁的时候在干嘛这个问题,我给你们讲讲后来发生的事情吧。
后来斯蒂芬读了一所大学,当然从小到大他就没停止过恐怖惊悚小说的创作,不停投稿,被拒以后,把拒稿信挂在墙上接着投稿。
工作以后他也曾在环境很差的洗衣房工作,但是他一边工作一边坐在洗衣房里写作。当时他赚的不多,每天工作也很累,但是依然坚持写作。
再后来,小说《魔女嘉丽》一炮而红,斯蒂芬·金慢慢有了名气,也依然坚持每天写作4-6小时,看大量其他人的文学作品和小说。如今,他的成就,应该是全世界有目共睹。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收获了四件事情:
1) 读最好的书非常重要;
2) 任何一位作家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3) 写作并不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它是可以通过努力训练出来的;
4) 你写(做)的不好,不是因为你天赋不够,你不适合,是因为你不够热爱不够努力不够坚持,没有尽力去获得反馈和自己思考。
任何一件事情所包罗的都不会仅仅是这件事情本身,事物之间往往是互相关联的,比如写作,你需要了解人物、男女关系、心理、词素、逻辑、注意力控制、时间管理……,必要的时候,你可能还需要手绘插图。有许多大牛导演手绘场景图都是一流的,比如徐克。
古往今来,我们有许多博采众长、自身有很多才艺的大师,比如西方我们都知道的达芬奇,中国古代我举个栗子,比如李时珍,行医还懂药理,还能画出来药草状貌,还能作书。
最后,我想送给每一位还在迷茫路上的孩子一句话:
当你做事情只是为了追求自己内心,不带功利心的时候,你才真正能够义无反顾地去追去它。
Follow your heart. Push yourself.
**Just love it, one by one. **
**After all, you have only one life to live. **
****(完)****
觉着好就赞一个呗~~
本图文为殷静轩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