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鸣
前两天有朋友问我:“你最近在忙些什么,怎么不见你写文章了?”
最近写文确实少了,一方面是之前开办小说课程,要花比较多时间看大家的作业。课程结束之后就过年了,期间各种奔波忙碌:朋友聚会,拜年走亲戚,带孩子去玩之类,写文的时间也少了。而一旦有空闲时间,我做的事情基本上也是修改原来的长篇小说《一路上有你》。
这部小说的篇幅不算长,十几万字的作品,按我以往的写作习惯,我会把作品写好改完之后再上传。因为这部作品最初是用作课程陪跑,所以也只能一边写一边发表。初稿一般比较粗糙,通常是开头感觉良好,写着写着语句会慢慢变得平淡,整体质量会有下降的趋势。作品修改很大程度上就是提升整体质量。
长篇小说的创作,有些精力的投入不容易被读者感受得到。一部作品写完之后也差不多定型了,特别是故事走向上,能改动的地方不是很多,一旦修改,往往就是伤筋动骨的大工程。改动比较多的主要是语句表达上,平淡的地方尽量让它变得好看,把粗糙的文字修改得更精美细致。而这些修改也不容易让读者感受到质的飞跃。
已经看过作品的读者,他们往往没有兴趣再看一遍修改之后的版本,就算再看一次,他们关心的往往也是情节,而不是语句。他们可能也会感到困惑:“明明什么都没有变,作者改了什么?”对老读者而言,作品修改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但对新读者会更友好,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多一些美好的感受。
修改的过程不一定比写原文轻松,有时候会更吃力。我曾经在一些文章中说到这个问题,修改的过程中,我们看待作品的眼光会变得更苛刻。有些地方按自己正常水平发挥,写到70分就已经差不多了,但是作者的责任感会要求自己写到80分,甚至更高的水平。从70分提升到80分,可能要花费原来两三倍的精力;而从80分提升到90分,不是光凭努力就能做到。这所谓的超常发挥,主要还得靠灵感。修改过程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写出自己满意的效果。只能不断尝试,改到再也改不动为止。
在我看来,作品修改是一项“性价比”很低的工作,付出50分的努力,可能只换来10分的提升。写作不像编程,效果是可以预见的,过程是可控的。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在每个时期做到最好。作家余华曾发表过长篇小说的写作感想,他认为写作最难的一点就在于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持续写下去。他的写作心态很严苛,力求每一章都写好,他担心只要某一章写坏了,接下来的内容就会往坏的方向走。
根据我自己的写作和审阅经验,我很赞成余华的说法,我见过不少作品都是开头写得非常好,而到了中间就开始变得平淡。不一定变得难看,但至少不像开头的章节那样惊艳。在写作初期——或者说写小说的前三年——我的写作心态就像余华那样,力求把每一章都写好。这种创作方法很耗时间,也非常伤神。
我曾经用了10个月写了一部十八万字的武侠小说,全程压迫灵感写作,力求每一字一句都写得好看。这部作品写得很辛苦,但完稿质量超出了自己当初的预期。我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再用回这种完全跟从灵感的写作方式,但目前来说,我还是倾向于计划性写作。而这种方式容易牺牲行文的质量,这点缺陷很大程度上依赖修改阶段来弥补。
按照我的写作习惯,当我情绪被触动的时候,我更容易写出自己喜欢的效果。当我觉得有些地方必须要写到80分的水平,我就在网上搜看一些催泪视频。一般情况下都能看到效果,但并不能保证效率,可能看了一个下午,也只是修改了几百字。所以,修改工作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星期,我也未能预见什么时候可以完工。
待《一路上有你》的修改工作完结之后,接下来我打算修改一下《西游前战》。之前我曾向某位读者朋友透露过这样的想法,读者感到纳闷:“这做法不科学啊,先写第二部更迫切吧!”这样做主要是因为第一部的定位上处理得不太好,经过两年之后,觉得有些设定不太合理,也想到了一些更有趣的内容,修改之后第二部的故事会更好开展。
虽然我已经说过几次要准备写第二部,但两年过去了一直没有动静,大概让读者们失望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记得这部作品,也不知道要修改多久,修改之后是否比原来更好看。这项修改不知道会否被批判成白费功夫,只是身为作者,我觉得有必要让作品呈现出自己心目中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