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态常与医院联系在一起,而ICU更是最中之最。
在这里,大部分患者都是默不作声的昏迷病人,夜里最多的声响就是监护报警的滴滴声。仪器监测着各项生命体征,盯紧试图越过生命之门的患者,却无法监测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恐惧感。
也许,你看到过产房门口一大家子对天使降临的欢快倒计时,但,在这里有的却是万般沉重又无可奈何的生命倒计时。总有人,历经生与死的较量后,仍无法逃脱死亡。有八九十的耄耋之年,也有三十多的而立之年。生命都一样的宝贵,也一样的脆弱。但相较而言,那些年轻生命的逝去似乎更让人难以接受。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曾经有一个才三十多岁的患者,生命体征已经是一个个危险数字,可意识却还是处于半清醒状态,所以即便是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求生欲望仍十分的强烈,希望在医院继续治疗不肯放弃回家,但我们都清楚他的生命倒计时已经开始。也迫于经济上的压力,他的家属只能对他编织一个“转往上级医院治疗”的善意谎言,为他办理了出院手续。这样的事例难以一一细数,在救治效果不佳或者因家庭困难承担不起大笔费用时,他们的家属只能选择放弃,默然地接受生命的脆弱。
可如果说生命是脆弱的,其实生命又何尝不是顽强而又倔强地逆袭生长着?抢救成功是经常有的事,而奇迹也会有发生几回的时候。曾有一个脑出血被杭州大医院宣判“最后期限”的患者,住进ICU从插管到气切,本以为只是时间长短的事儿,没想到奇迹却真的会出现。他的状况一天天地变好,从昏迷到清醒,从气切到堵管,从四肢无反应到有了知觉,还做起了康复训练。我记得在他转普通病房的那一天,他哭了还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既是见证者又是陪伴者,看着这样病重的患者一天天的好转,内心的喜悦是真实的,对生命的敬畏也是真心的。
ICU,一个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因为在这里,收治的都是极其危重的患者。
ICU,又是一个离希望更近的地方,因为在这里,很多人获得了重生的希望。
这就是ICU,一个与死神密切搏斗,既无奈于死亡又可给人希望的地方。而它无陪的特殊性以及所有人的不解与困惑,更是给这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但揭开面纱后,你便发现它也只是一个收住患者的病房,只不过是有些特殊而已。比如,在普通病房,我从未见过一个患者需要备满几百支去甲,我也从未听说过因为用药的来不及有时甚至需要一名护士专门去帮忙抽药(当然,也许是因为上班时间短经历少的缘故),但在这里第一次见识到了。除了这第一次的“见识”外,还发生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抢救病人时颤抖的双手;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心肺复苏;第一次碰到在自己班上病人离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目睹死亡…..突然,所有让人深刻而难忘的片段裹挟着失眠在这个中班下席卷而来,如电影般一幕幕的在脑海里重现。更记得刚到科室不久,初次见到殡仪馆工作人员抬着担架等待患者家属作最后的告别的场景,以及他们家人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让我在那个早上都难以平静,只感觉一阵哽咽。这也是我为什么不愿意在自己班上碰到送走病人的原因,虽然作为医务人员应该会目睹过很多次这样的场景,更应该早已习惯这样的无奈,可那种生离死别的场面终究还是太过沉重了。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 人哪里需要远离凡尘?工作场所就是锻炼精神的最佳场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我想,这句话真的是对护理行业最贴切的诠释,尤其适用于ICU。很多时候,我们都低估了自己的极限及承受能力。就像我难以目睹那沉重的生离死别,我害怕面对很多生命垂危的病人,他们身上插着各种管子的画面总感觉有些喘不过气,而不了解之下更是夹杂着恐惧心理。可经一年的历练后,慢慢的发现原来人都是可以被环境所改变甚至治愈的。樊登读书会里更是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的转折是工作态度,工作是治愈一切的良药”。或许,在常人眼里,医院只是治愈患者的地方。其实,也不知何时起,当面对那些直面病痛勇敢抗魔的病人时,我们也常常被治愈,被给予勇气。 ICU的工作日,不仅治愈了我的洁癖,更教会了我勇敢、坚韧、积极。因为,当你眼前被放大的只有生命的脆弱与对尘世的贪恋时,你会发现生命的可贵真的无与伦比,那一刻,我便想“活着真好!”也就,瞬间可以原谅你曾认为的所有不圆满。也许,这才是这份职业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同样,当你深刻领悟过生命脆弱时才会明白,没有什么能比挽救回一个生命更重要。——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个护士每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深刻体会。而作为一名低年资护理工作者,在深刻体会的同时,我也更深知责任的重大,“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信条更是一直高悬于头顶。
人们都说护士是一类被冠以“白衣天使”的群体,也总形容他们是象征爱与温暖的精灵。可当自己真正地进入临床工作,特别是轮转到无陪的监护室后,了解到除了日常的治疗、关注病情外,患者生活上的方方面面也都需要护士护理,才觉得白衣天使真的太过神圣了。况且每次抢救后拖着有些疲惫的身躯,每次下班摘下帽子口罩顶着那略显突兀而凌乱的发型,好像真的毫无美感。再加上,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更让我们对护士的职业有了新的认知。所以,比起自诩为白衣天使倒更喜欢自喻为白衣战士,因为它相对前者而言多了一丝烟火气,少了些许触不着摸不着的神圣感,只剩责任感与实实在在的地气。
而我感恩于这份责任和地气,也感恩ICU这个不断挑战极限突破自我的地方,让我成为一个更直接的旁观者,有幸陪伴他人走过人生艰难的一段甚至是生命的最后一程,也有幸更深刻地领悟到生命诚可贵地真谛。
敬畏生命,感恩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