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快乐,也是《看见孩子》中提到的一个育儿准则。
心理韧性是在体验各种情绪的同时保持自我的能力。它能决定我们受情绪影响的程度,以及我们如何看待情绪。心理韧性强的人才能更好地应对压力。
举个例子:比如小孩子走路摔倒了,你会这么做?
或许你是一把冲过去把他扶起来,这样就是你只关注了他的快乐。让他直接脱离摔倒的痛苦,替代他解决摔倒这件事。
或许你是跟他说,“摔倒了,有点疼,对不对?是的,还有点害怕,你还能起来吗?自己爬起来,好吗?孩子在你共情和鼓励下,他自己起来了,这就是在培养他的心理韧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克服困难获取成功的能力错当成了心理韧性。所以,这就驱使我们代劳,包办。从而就让孩子慢慢丧失了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想办法的能力,碰到问题,就希望别人来解决,而没有力量自己去解决,因为从小没有培养他忍受痛苦的能力,迎难而上的能力。
比如,拼图拼不下去了,我们直接告诉他该放在哪里; 穿鞋子穿不上,我们直接过去帮忙穿上等等,这样说起来,感觉随时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稍有不慎我们就走进了误区。
就象遇到生离死别这样的大事,我们应该坦诚跟孩子说,而不是告诉他不需要管,不需要担心。我们保护孩子远离痛苦,不如坦诚地,带着爱来陪着孩子经受痛苦,毕竟谁一辈子能时时刻刻快乐呢?
比如:小孩喜爱的小狗死了。
你不是说,小狗只是离开我们,到另一个地方去了。
而可以跟他说,我要告诉你一件事,你听了可能会难过,你喜爱的小狗死了。你很难过,伤心,这都市很正常的。
不知道,你没有发现,这两种情况的区别。细细体会,你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