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洞察力,将冠晓荷这一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使其成为一个既让人痛恨又充满复杂性的立体人物。
冠晓荷,这个出身于清末官商家庭的男子,身上背负着家庭优越带来的虚荣与自私。他成长的混乱时代使他失去了对祖国的认知,而中国腐朽官僚的繁文缛节则教会了他如何交际应酬。他崇洋媚外,自私懦弱,这些性格特点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然而,冠晓荷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负面形象,他身上也存在着复杂和矛盾的一面。他对自己的女儿高第怀有深沉的父爱,尽管这种父爱在很多时候被他的自私和懦弱所掩盖。在面对日本人的残忍和暴行时,他也曾有过一丝的犹豫和反思,这说明了他内心深处可能还残留着一些良知和人性。这种复杂性的展现,使得冠晓荷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反派角色,更是一个充满人性的真实人物。
老舍先生通过丰富的语言技巧,对冠晓荷的外貌特征和言行举止进行了细腻的描绘。他的华丽外表和过度的虚荣矫揉造作,都成为了这个角色的鲜明标志。这种描写不仅为冠晓荷增添了独特的个性,也为其后续的行为和心理描写奠定了基调。(外貌描写前面已经写过笔记了)
在心理描写方面,老舍先生更是不惜笔墨,深入剖析了冠晓荷的内心世界。他的自私、懦弱、媚俗等性格特点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对民族大义的漠视、对亡国之耻的无视,以及为了个人享乐安逸不惜出卖国家的丑态,都被老舍先生刻画得淋漓尽致。例如当招弟被特务李空山糟蹋后描写冠晓荷心理:“按说,晓荷对招弟应当多少有点关心,她是他的亲生女儿。在一个中国人心里,父亲是不能把女儿当作一根草棍似的随便扔出去。可是,晓荷的疯狂使他心中很平静。对女儿,正象对他的生身之地北平一样,被别人糟蹋了,他一点也不动心”这一描写表现了冠晓荷极端自私、麻木不仁的性格。作为父亲,冠晓荷对亲生女儿招弟应当有所关心,这是人类亲情的基本体现。而冠晓荷对女儿的遭遇冷漠至极,甚至可以说毫不关心。同时作者通过他对自己女儿的态度来比喻对祖国的态度,形象的解释了他对自己的祖国麻木不仁态度的原因。通过这一描写,更加强化了读者对冠晓荷这一人物的厌恶和憎恨。
通过对比手法,老舍先生进一步突出了冠晓荷的性格特点。其中冠晓荷与祁瑞宣的对比尤为突出。祁瑞宣是一个文雅自然、体谅他人、愿意为家人做出必要牺牲的人。面对北平的陷落,他内心充满矛盾,既想为国家做事,又身为家里的顶梁柱不能离开家人。这种矛盾和挣扎显示出祁瑞宣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而冠晓荷则完全相反,他浅薄无聊、道德堕落,一心投靠日本人谋取私利,对家人的命运和国家的沦亡都漠不关心。这种对比使得冠晓荷的自私、无耻和缺乏家国情怀的性格特点更加突出。
同正面人物的对比使冠晓荷汉奸形象鲜明。作者还运用了不同汉奸之间的对比来强化其性格特点。例如,瑞丰也是一个典型的汉奸形象,他和冠晓荷一样浅薄、自私、没有家国情怀。但相比之下,冠晓荷的丑陋、无耻和浅薄更为突出。他不仅是一个毫无忠义廉耻的汉奸,而且还是一个道德败坏、令人作呕的人。这种对比使得冠晓荷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也让读者对他产生了更深的厌恶和鄙视。
此外,老舍先生还通过冠晓荷的行为和言语来刻画他的性格。他的钻营、自私、虚荣和自欺欺人等特点都在他的言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他通过租下钱家的房子转租给日本人来谋取私利,这种行为不仅展现了他的自私和虚荣,也揭示了他对家国情怀的淡漠。例如在他多次动作当官不成时,作者是如此描绘的:“在钻营而外,他对于一些小的事情也都留着心,表现出自己的才智。租下钱家的房子是他的主意。把房子租下来转租给日本人,的确是条妙计。自从他出卖了钱先生,全胡同的人都对他不敬。他不愿意承认作错了事,而以为大家对他的不敬纯粹出于他的势力不足以威镇一方的。现在,他把房租给了日本人,成了二房东,租客是日本人,这个威风可不小。”这些行为表现了冠晓荷是一个钻营、自私、虚荣、自欺欺人且缺乏道德底线的人。也是对这些性格特点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老舍先生通过精湛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成功地塑造了冠晓荷这一深入人心的角色。他既是一个令人痛恨的反面人物,又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人性的真实形象。借助冠晓荷这一形象,老舍先生对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