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读的是皮耶罗·费鲁奇的《孩子是个哲学家》。
为人父母,我们想到的通常是如何教育孩子,如何给孩子做好榜样,却没有想到过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些什么。这本书让我们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生活中的哲学家,通过向孩子学习,我们可以更透彻地了解自己,更通透地看待生命,更清晰地懂得应该如何去爱。
接下来,我将从九个方面为大家讲述孩子为我们揭示的生活哲学,分别是:摆脱过去、打破身份、表达情绪、面对自己、重视伴侣、待人接物、关注当下、心平气和、自发生活。
01 孩子帮助父母摆脱过去的桎梏
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童年在自己小时候,而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余光中
我们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重新体验童年的过程。我们这一段童年体验之旅是否快乐,取决于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
对孩子而言,每时每刻都是崭新独特的,充满着新奇,需要去探索。可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却更乐于模仿和重复,在我们自己都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忽视了当下的独一无二和新奇有趣。
我曾给杨小稀买过不少益智玩具,但他却总是对玩具的包装袋包装盒有浓烈的兴趣,而将玩具丢在一旁。我迫切地希望看到小稀能参照卖家提供的说明来玩玩具,总是一本正经地指正他。
直到某天我突然发觉,自己指正小稀行为的样子是多么像当年指正我的长辈呀!当年的我想要干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时,长辈们不也是这样“纠正”我的吗?我对杨小稀说的话,做出的手势神态,竟然都与当年长辈的言行举止如出一辙。
我们现在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与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的影响,是过往的阅历与生活习惯造就的。而为人父母以后,我们又在无意中将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都悉数渗透给了孩子。孩子自身天然形成的个性还未得以发育成熟就被祖辈沿袭的传统习惯所覆盖,一代又一代地毫无生机地重复着。
其实,买玩具就是希望杨小稀能够快乐,他玩的是玩具还是包装袋,又有什么关系呢?对他而言,世间万物都是值得探索的好玩的玩具,我又为什么不能接纳他探索包装袋的行为呢?
我们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的许多人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演变为束缚我们人生的枷锁,而在抚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旁观者的角度重温和反思自己的心路历程,看清自己过去曾拥有的美好、经历的挫折以及美好幻灭的过程。
重温的同时,孩子也赐予我们一次打破枷锁改写历史的机会,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这些时光在自己身上刻下的印记,重新整理和安顿那些不适合当下的思维和行为。
02孩子打破我们固有的身份标签
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角色。这些固有的角色会让我们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但同时它们也会让我们局限于这些标签之中,让我们不自觉地就放弃了角色以外更丰富有趣的体验。
在公司,我是经过认证的内训师,学习过很多授课技巧。曾经我也试图采用专业的方法来教育杨小稀。但杨小稀却总能用有层出不穷的捣蛋方式来阻止我对他的谆谆教导。
对杨小稀的淘气行为我应接不暇,根本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在他频繁的打断下,我内训师的角色面具被击得粉碎,我的生活不再按照固有身份的套路按部就班地呈现。我不再是那个专业沉稳的培训师,在儿子的面前我暴露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也失去了培训师身份所带来的安全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
因为杨小稀,我解锁了许多新技能,我的身份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我不断地发现自己身上的各种可能性,视野也不断开阔,最终成长为更美好有趣的自己。
03孩子表达出我们的真实情绪
在社交场合中,出于各方面考虑,我们总习惯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但事实上,不论我们自以为隐蔽得如何巧妙,我们的情绪和感受还是会通过我们的言行举止、姿态表情散发出来,影响并感染着周围的人。
而孩子则是其中受影响最大的。
由于孩子敏锐的观察力,他们总能清晰地察觉到我们隐藏起来的情绪,并且无意识地表达出我们的情绪。他们的愤怒、喜悦、宁静、狂躁都是我们内在情绪的真实写照。
杨小稀快到半岁的时候,情绪突然变得敏感脆弱,经常畏畏缩缩地观察大人的脸色,不再像以往那么无忧无虑了。我观察思考了很久,才发现其中端倪。
原来那段时间奶奶请了年假来带他。担心他拉不出臭臭,每天给他把屎把尿。由于孕前做过功课,我深知把屎把尿的危害,所以一直全力劝阻。然而那段时间经过了无数次的解释辩论和争执吵闹也无济于事,于是我每天都不断地哭泣,崩溃而无助。
虽然我竭力将这种消极情绪隐藏起来,并且确信从未在杨小稀面前展露过,但这一切还是被敏锐的杨小稀感知到并表现了出来。
我不得不开始反思,究竟是把屎把尿的危害大,还是我这种焦虑愤懑的情绪对孩子影响更大。权衡再三,我决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我心态变好了以后,杨小稀也恢复了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
我们所关注到的外界的一切事物,其实都是我们自身内在世界的微缩。我们所感受到的外在世界的喧嚣与静谧,其实正反映了我们内在精神的烦躁与宁静。
而我们的真实状态,又会被孩子所感知,通过他们表达出来。有了孩子以后,我开始更多地关注自我感受,越来越重视对自己情绪的把控。我也渐渐明白,只有当我情绪平和感觉良好了,孩子才会变得平静和舒适。
04孩子促使我们诚实面对自己
孩子在生长过程中非常喜欢模仿大人,包括大人的说话方式、动作神态,也包括大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他们就像一面镜子,向我们展示出我们在各种场合下的不同模样。
我们常常希望自己具备某方面的特质,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模样。在这种心理暗示下,我们常常会选择性地忽略了自己原有的模样。
例如我希望自己是个贤惠能干的妈妈,但事实上初为人母的我在应对家庭育儿各种突发状况是经常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对于自己原本的模样,我并非不知道,只是一直不愿意承认罢了。
在儿子出生以后,我开始渐渐了解了关于自己的真实面目。即使我们总是努力伪装成自己希望拥有的样子,努力隐藏自己不喜欢的方面,但真实的自己却通过孩子毫无保留地呈现了出来。
真实的我就是这样平凡无奇乃至庸俗。通过孩子,我了解了从前一直被忽视的真实的自己,我对自己的认知更加清晰,对自己以后要走的路也更加清晰了。
05孩子教会我们关注当下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现代人最匮乏的就是注意力。我们经常思考过去,幻想未来,却唯独忘了最重要的当下。我们长时间地漫不经心,只有在受到痛苦、震惊、欣喜这些强有力的情感时,才会回到当下。
但孩子们总是活在当下。
有一次我们赶着要出门,已经坐上车了,给小稀系安全带的时候却发现他拉了一大泡臭臭。手忙脚乱的我们只好又火急火燎地把他抱回家。坐在小马桶上的小宝贝完全不能理解我们焦急忙乱的状态,他完全不着急,时间的紧迫性对他而言是完全不存在的。他皱着小眉头专注地拉臭臭,偶尔停下来欣赏一下四周的动态,给爸爸妈妈一个甜甜的微笑。
我们在为将要发生的迟到而焦虑时,杨小稀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当下,感受着拉臭臭的舒服体验。看着他怡然自得的小神态,我的心情不禁也美丽起来。
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我常常被拉回到当下。我开始学会了用双眼去观察、用双耳去倾听、用行动去回应,周围无聊烦闷的一切似乎都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
我渐渐发现,周围的事物比我所想象的要精彩得多。只要我用心去感受,我会发现世间万物都有了自己清晰的轮廓,变得独特美好又鲜明。
我开始变得平和有耐性,每天快乐地与孩子一起观察这个新奇有趣的世界。活在当下让我不再与将来纠缠,也不再留恋过去,而是突破虚幻世界的屏障,更清醒地面对当下的真实。
06孩子让我们重视伴侣关系
儿子出生以后,我和丈夫之间就不再拥有二人世界了。我们的话题从诗词歌赋和人生哲理转变为:“宝宝拉臭臭了,快递湿纸巾来”和“地板又弄湿了,快去擦干,别让宝宝滑倒了”。每一天都充斥着令人沮丧和崩溃的琐事。
杨先生在父亲这个角色上一直做得很出色,也经常陪小稀玩耍。可是小稀一直和他不太亲近,只要被爸爸抱住就会第一时间推开找妈妈。
过去我总是埋怨杨先生不会陪孩子玩,老是让小稀玩得不开心。但在阅读了这本书后我突然惊醒:杨小稀对待爸爸的态度不就是我平时对杨先生态度吗?
生了小稀后,我每天忙着带娃,对杨先生不再像从前一样体贴温柔,偶尔他像以前一样想来个爱的抱抱就会被我推开。对杨先生冷漠疏离的,其实是我,而不是儿子。
孩子的出生,让家庭里的每件家务,每个矛盾都更加具体和明显了,我们将关注点都集中在了孩子身上,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对方的感受和彼此的爱意。
但孩子让我明白,家是一个情感综合体,亲子关系中始终贯穿着夫妻关系,如果夫妻关系不和睦,那亲子关系也不可能亲密。
无论是多么熟悉亲昵的人,都不要觉得对方对自己的付出与关爱是理所应当的。每一段感情都应该要用爱和精力去浇灌,尤其是夫妻之间的爱。虽然带娃生活很容易让人疲惫,但我们还是应该多花时间倾听对方、欣赏彼此,一起分享工作生活中的点滴趣事。
07孩子告诉我们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心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父母间的攀比心理和虚荣心也越来越重。但我依然由衷地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成长为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我期望的模样。我不能掌控他的人生,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在他身上,我只能成为他成长路上的得力助手,在他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援助,在他不需要的时候合理退出,不试图干涉操控他的人生。
我曾希望杨小稀是个爱读书的孩子,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带他看很多的布书和绘本。但他似乎完全不接受我对他寄予的厚望,撕书和扔书是常有的事。我一开始很着急,研究学习各种有趣的形式想让杨小稀爱上读书,但都无济于事。
渐渐地我发现,宝宝的世界浑然一体,对杨小稀而言,没有什么阅读时间和玩耍时间,每个时刻都可以做任何的事情。我开始享受与他一起揉搓布书听沙沙声和一起扔书观察书本落地形态的体验,并且期待小稀下一次出乎我意料的新奇发现。
从撕书事件中,我发现但凡对孩子有所期望,自己就会焦躁不安,一旦发现他做出了不满足自己期望的事就会想去纠正和干涉。当我放下期望后,我和孩子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对他的了解更加深刻,相互之间也更加信任了。
让我惊喜的是,在我放下期待后的几个月后,杨小稀对书本的探索已经基本完成,开始爱上了阅读和听故事,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主动要求我给他读绘本讲故事,我之前对他的期待就这样在我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实现了。
通过与孩子的接触,我也开始反省自己与他人相处时的心态。我发现当我对他人或自己有较高期待时,我的情绪就会变得更加焦躁易怒,与之相伴的还有恐惧和紧张。当我放下自己的期待后,对方和自己都会如释重负轻松不少。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不完美,没有人能够完全达成别人的期待,一味的指责与严厉只会让我们变得愈发的难以亲近严肃冷漠,只有放下期待才能让我们打开心扉,温和谦逊地与人交流。
当我引导孩子照着我期望的方向发展时,我是在扼杀真实的他自己。同时我也扼杀了真实的我自己,因为我全身心都在孩子的身上,也失去了自我。我这样的行为实质上是希望借由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对孩子而言太不公平了。
在生活中,我们常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人,尤其是我们至亲至爱之人。我们会打着为他们好的旗号侵犯他们的界限,为他们制定周密的日程安排,对他们的成绩指点批评。
但我们应该给予他人自由与空间,只在他人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如此以往,我们自己也会收获更多的自由与空间。
08孩子培养我们心平气和的温和心态
在孩子出生以前,我从不曾感受到生活的杂乱无章与毫无意义。在孩子刚出生的头两三个月里,我感受到从所未有过的挑战,我的整个人生似乎都被孩子的啼哭和长辈的指点填满,在生育以前制定的计划更是毫无执行的可能性。
慢慢地我感悟到,养育孩子本身就是一场混乱无序状况百出的战役,要想胜出,就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在这场战役中,我们制定的所有方针政策和战术计划都会不断地被打断,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来适应孩子的节奏。
例如我希望杨小稀晚上能早点入睡,那我就能有更多的私人时间读书写作。但大概率情况是,杨小稀可能需要重复不断地听同一个故事,如果我想收好绘本关灯睡觉,他难过沮丧的小表情都会让我于心不忍。
我们总是会催促孩子,然而这种匆忙的生活节奏与孩子的成长方式大相径庭。匆忙是出于对计划不能按时完成的紧张感与恐惧感,悠闲却是一种放松身心享受过程的人生态度。
以前我陪杨小稀玩过家家,总会把自己一分为二,一半在陪伴杨小稀,另一半则在偷偷罗列自己要写的文章大纲。而现在,我能放慢速度,静下心来感受陪伴孩子的快乐,这样耐心的关注与陪伴也让我们更加亲密无间。
通过养育孩子培育出来的耐心,可以衍生到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可以更加心平气和地看待生活中的排队与等待,也更能接受他人。
09孩子让我们体验自发的纯粹生活
自发性是一种非凡的天赋,成年人的自发性来源于大量努力之后的信任感。
杨小稀很爱笑,笑容纯粹恬静,极具感染力。我常常想用手机拍摄下这些干净美好的笑容。可是每当我想要拍摄,杨小稀都会对着我的手机一脸严肃,或者径直走开,留给我一个离去的小背影。
为此,我使尽了无数招数都无济于事。我终于意识到,我没有办法按计划捕捉到这些天然自发的美好。在放弃这个念头以后,我却意外地收获了杨小稀各种古灵精怪的小表情。有沉思的,惊讶的,委屈的,这些表情比愉快的笑容要丰富得多,也更能记录小稀当下的真实状态。
由于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多得不胜枚举,我也渐渐体会到自发生活的乐趣。
常言道,计划赶不上变化,养育孩子更是每天状况不断,麻烦事层出不穷。一开始我也会害怕这样下去将与孩子降生前我做的计划背道而驰,生活混乱成一团乱麻。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发地生活才是我们最本能自在的存在方式。
人性天然喜好稳定有序,厌恶意外与波动。过去我也憎恶一切会打乱我计划的事物。但现在我开始转变自己的心态和看法,尝试将它们看作生活的馈赠。
在孩子的眼里 ,一切都是新奇有趣的,只需要全心投入其中去感受去体验就足够了。父母需要培养一种接纳友善的心态,减少自己的干涉,更多地陪伴与倾听,让生活自然而然地发生。
生活中最珍贵的小确幸就是能够拥有属于自己轻松快乐的时间,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回那个童心未泯的自己。
结语:生命在纯粹温暖的爱中得到升华
爱是没有理由不计回报的,是无拘无束纯粹美好的。我们给予孩子最亲密的陪伴和最美好的温情,不需要他给予我们任何回报或是达成我们任何期望。孩子也反馈给我们同样的爱,并且教会了我们许多我们从未领悟到的人生哲理。
我们每天日复一日地做着同样的工作,东奔西走,焦虑不安。流逝的青春、忙碌的工作、琐碎的日常、迷失的自我都让我们常常感到自己仿佛每天都在做着毫无意义的原地踏步。
但孩子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孩子纯净无邪的笑容唤起了我们对生活的希望与感激,哪怕只有一瞬,也足以让我们的人生幸福无憾。感谢上天赐予我们的这份珍贵礼物,他不仅带给我们欢乐,也教会了我们许多不曾领悟到的哲理。但愿天下的父母都能从育儿过程中感受到幸福,与孩子一同成长为更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