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流逝,支教的日子已经越来越遥远了,但支教留给我的思索却从未离开我的身体半步。
7月22日,坐着摇晃着的绿皮火车,我来到了支教地。在来的路程中,我也曾想过支教地会是什么样子的,摇晃的课桌、昏暗的教室、简单的饭菜和渴望知识的眼睛。想着想着便到了火车站,火车站的景象便让我对支教地的条件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是一个怎样的火车站啊。若是不说我以为我穿越回了五、六十年代,长满草的月台,斑驳的墙面。不过这也就是我们在这里支教的意义所在吧。
第二天简单的准备后就开始招生了,村里前期的宣传很到位,上午就来了不少家长,第一天招了大约七、八十个学生。之后几天陆陆续续又有很多学生来报名,最多的时候有一百一十个学生吧。由于支教的规定,学生上学的时候不能穿拖鞋,报名的时候听到一个家长说,“今天先这样吧,下午给你买去。”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头一颤。暖春的规定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接受教育,不要成为约束孩子来接受教育的门槛。幸好这位家长还还可以去买,如果有一天暖春支教到了更贫困,更闭塞的地方呢。
第一天没有我的课,第二天的第一节,我上趣味生物。上课之前我还是有点紧张的,虽然之前试讲过一次,但这一次情况不一样,到了这里我才知道我们上课学生的年龄差距还是蛮大的,因为场地原因,不可能安排那么多教室。一个课上同时在座的学生从2年级到4年级,从5年级到初一。又没有幻灯片,不知道第一节课准备的内容能不能撑下40分钟,不知道学生能不能接受我的授课方式,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听懂我的授课内容。开始上课,由于前几天都不怎熟悉,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都很腼腆。一开始上课我还能尽量提升我的语调让我的说话更富有变化希望能让我的课堂更活跃。但随着他们的反应平平,我的语调也来越平缓。我和学生相互影响。整堂课的氛围接近沉闷。也是我准备的内容的原因吧,我高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加之准备的内容偏课本了些,趣味性不足。各方面的因素都没有考虑周全,第一堂课上的很失败。
上完了第一节课,我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反思。我一度怀疑我不适合当老师。来之前我以为支教真的是讲课本上的知识,帮助他们提高成绩。来了之后发现所有的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年龄不同,年级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与我设想的完全不一样。讲知识点几乎是没有用的,我准备的课也基本上是用不上了。我在想,我们现在上的课,到底真正能带给孩子什么呢。我们交给他与书本几乎完全无关的内容,等到21天后,等到我们离开了,对他们来说,还剩下什么呢。只留下“我曾经在这里上过课”的回忆吗。这不是我们的初衷,这样对孩子也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我那一天没有想出这些问题答案。
在之后,我一边上课,一边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随后教学条件改善了一些,有了投影仪。我们上课可以用幻灯片了。我上课逐渐有了自己的“套路”:先用谜语引入课题,边讲解边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讲上一段时间就放一段小视频,不长,2-3分钟。与这节课所讲的内容有关。这种上课方式效果还不错,加之与学生也越来越熟悉,课堂效果也越来越好。但有时,在备课时,也常常会陷入如何把这节课填充满的恶性循环,满足于把这节课讲完而忽略了我的课能带给孩子什么。
要说我这支教有什么遗憾,唯一的遗憾是在给高年级上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本想讲完课后跟学生谈谈心,告诉他们我的初衷,以及对他们未来的要求和期望。希望他们能在未来旅途中有一个自己的梦想,然后靠自己。然而没有把握好时间,当我讲完课的时候,已经下课了。我始终没有在找到机会与他们交流这些话。
因为最后要文艺汇演,需要学生自愿报名并排练节目,排练有一个节目是军体拳,一个小男孩特别想学,每次教的时候都会来看,但从来不敢练,因为怕别人笑话他。我们就一直鼓励他,后来他也一起跟着练了,效果也很好,学得很快,也没有人笑话他了。还有几个排练话剧的学生,平时都很害羞,也不突出,但没想到演起话剧来特别惊艳。他们都从自卑变的出色在某一方面。看到这我觉得我似乎找到了我一直思考的问题的答案。我笑我以前的眼光太局限,只看到课本和知识点。没有把眼光放得更大。学校里缺少这么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么多素质拓展的课程,成绩好就是好,成绩差就是不好。通过这21天的支教,让他们觉得,原来我也可以这样,原来我能把这件事做的这么好。原来还有这么多种可能,至少让他们觉得,在某一方面,我不比别人差。树立一个健全的人格,比教上21天的知识点更有用。这或许是以前他们在学校里从未感受到过的。或许这是我们走后,能留给他们的最宝贵的东西,当然,21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时间还是太短了,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我们都不愿意看到当我们离开后,孩子们什么也没有收获到,不仅如此,还会因为21天朝夕相处的大哥哥大姐姐而突然离开而伤心难过,那这样的话我们的支教不仅没有一点好处,反而给他们带来了坏处,这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所以家长在这里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毕竟在对于培养一个人的品格这种长期而又潜移默化的事情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通过这21天的观察来看,这里的家长普遍还是对孩子的教育比较关心的,孩子如果有什么学习上的要求,家长能提供还是尽力会去满足。家长能供孩子去正常的上学而不是早点去打工赚钱。问题在于,这里的家长普遍在外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在精神上关心自己的孩子,即使有在家的家长也不太会从心理上关心孩子。更不要说还有一些孩子是爷爷奶奶养大的了,基本上让孩子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后也不太会去关生活和学习。特别是5年级以上的学生,课业变难,家长辅导学生变的吃力。很多家长对孩子只是说说在学校好好学习别捣乱之类的话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其实我们自己的家庭也会出现这种问题,只不过在我们的环境中,我们看到的学长学姐都是考上了哪个好高中,考上了哪个好大学。我们潜移默化的也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觉得以后考高中大学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这些孩子们呢,这里一年也考不出几个大学生,他们的哥哥姐姐可能都早早的打工、结婚生子了。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会受到他们的长辈的影响。觉得自己学习一般,应该像哥哥姐姐一样早点出去打工赚钱。这样的结果孩子又重复了他们父辈的生活。支教的意义不仅在于教授他们多少知识,还要弥补家庭教育的空缺,应该为他们的人生路指引方向。也该告诉他们的家长,满足了孩子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还要身体力行,为孩子们指引一个正确的方向。我们最后也开了一次家长会,每个队员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想暖春未来的支教,也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这也才不至于我们21天的支教成果随着我们的离开就荡然无存。
两个周末我们也进行了家访,家访的对象是我们觉得家庭条件不太好的。虽然有心理准备,但还是对家访对象的家庭条件有些意外,有的父母常年不回家,负债累累,有的母亲去世,父亲残疾。幸福的家庭总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有个6岁的小男孩,在我们去家访的时候,正在推着重重的独轮车在太阳底下搬运水泥,给自己父母的新家铺地基,而父母却已经很久没有回来过了,新房子也是当年父母借钱盖的。我们为他们申请了助学金,希望能给他们一些帮助,来这里时间越长,越觉得自己能做的太少。只希望自己能好好教书,不辜负了“支教”两个字。
最后,再来说说我们的队员吧。我很幸运,能和这么一批优秀而且有责任心的队员分到一个支教点。在这21天中,我们相互配合条件虽然艰苦,但因为有了他们,日子也不觉得漫长,一起赶集,一起做饭。若在支教的第一天,有人告诉我你要在这里再支教21天,我会跳起来说不,但当走的那一天,若是有人告诉我,你们还可以再在这里支教21天,我会欣然的接受。我们的队员对学生都是很负责的。对学生的生活和教学都如是。我们队的队员,我认为在这21天中带给孩子的比我多很多。我做的还很不够。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选拔方式各异,有严有松,选拔出来的支教大学生也是良莠不齐。短期支教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对当地的小孩不说带去什么益处,反而会带去伤害。我们组织的选拔是我见过的比较严格的,我们选出的队员也确实非常优秀,我想在以后的选拔中能够坚持住严格的选拔程序。真正选拔出热爱支教的大学生,给孩子带去一片天空。
支教的最后一个晚上,我们9名队员在教室里聊这21天的感受。每个人都哭了。这泪水,就是对这次支教,最好的纪念吧。在支教的日子里,没能说出口的话语,让我一生中常常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