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这件事上,国人绝对是认真的,受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气候物产的影响,饮食的江湖逐渐形成了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徽菜、湘菜。而其中由于保健养生理念的普及,粤菜也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提起粤菜,粤式早茶就不能不提。土生土长的广东本地人,食早茶不叫食早茶,而叫“叹早茶”(叹即有享受的意思),就这一个“叹”字把广式早茶内在慢餐文化的精神气质展露无余,食早茶你无需按时定点的准时起床,因为有些茶楼中午12点前都是早茶时间,你可以一人独享安静,也可约上三五好友谈天说地,亦可以一家老小共叙亲情,一上午的时间就都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幸福时光中慢慢滑走。
食早茶讲究“一盅两件”,“一盅”指的是茶,然而喝什么茶,作为资深的顾客是不需要讲话的,一个手势服务员就早已了然于胸。顾客摸下耳朵代表要喝普洱,碰下鼻子代表香片,指指眉毛则是寿眉,一切都是那么的稔熟与自然。“两件”指的是茶点,食早茶当中的茶点,新、巧、精、美,且种类繁多,极其考验师傅的制作手艺。以茶点的四大天王之一叉烧包为例,一个上乘的叉烧包讲究“高身雀笼,大肚收笃,包面含笑不露馅,蒸熟开口要浅笑”。制作的真正功夫就在这一个“浅笑”上,叉烧包蒸熟后要爆开一个口,即谓之“笑”,但笑得好看不好看,全凭师傅的技艺了。笑而不露齿让人感觉扭扭捏捏,不够真诚大方;但是笑得太过张扬,就又有些狂妄自大无所顾忌了,所以好的叉烧包爆开的口要恰到好处。
讲起技艺,真正撑起一间茶楼门面的并不是这些做叉烧包、虾饺、烧麦等日常点心的小按师傅,而是做龙凤饼、核桃酥、月饼、皮蛋酥的大按师傅。循旧例行规,在茶楼由杂工到帮厨,再到小按师傅,最后成为大按师傅,其实就是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每一步都伴随着努力与汗水,然而有人努力一生也未必可以做到大按。究其原因就是能否不落窠臼,捏碎后重塑一个自己。
禅宗修行分为守、破、离,“守”就是跟着师傅学习,模仿师傅的过程,按部就班,一招一式;“破”就是在师傅教授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解,逐渐内化成自己东西的过程;“离”就是在破的基础上做到创新。国画大师-齐百石先生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如果徒弟的技艺仅是停留在模仿师傅上,就永远超越不了师傅,技艺也就不能获得长久的活力与生命力。守、破、离最难的是“离”这个境界,很多人止步于“破”。正如周星驰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所演绎的一样,能否打出降龙十八掌最后一招神龙摆尾,已不是有秘籍就可以的了,而是靠个人的悟性。悟性看似很虚无,但又很真实,它来自于长期对事物的钻研。做叉烧包讲究“三分做,七分蒸”,但这话也要倒过来讲,“七分蒸”固然重要,但“三分做”才是基底。“唯晓成事之规律,方持不灭改善之心”,用脚去看,用手去思考,长年累月的坚持才能得到体悟,不受羁绊,不落窠臼,最终达到“离”的状态。
精益生产有一个重要的育人方式,就是“师傅不可以直接告诉你答案”。事实也是希望员工主动思考,寻求更多超越师傅的观点或解决方案。就此而言,无论是饮食技艺的提升,自我“离”的境界的修行以及精益人才育成的的理念,大家都是殊途同归。正所谓大道同源。
文/冯申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