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著名美学家。文学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后留学英,法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大,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是我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和享誉世界的美学大师,主要著作由有《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西方美学史》等。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留学期间向夏丏尊先生主编的《一般》杂志投的稿件汇编,信的对象是中学程度的青年。他以“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识”,赢得了青年读者的感服,给予了很多人以启迪和力量。
从今天开始,我将和大家分享十二封信中的主要观点,以及阅读过程中的点滴体会。
第一封信:谈读书
这封信内涵丰富,围绕读书主题,提到很多观点。
一、读书要有选择
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和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
朱光潜认为上述观点不无道理,但也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读书的选择也应当因人而异。
他通过调查英国公共图书馆。归纳出英国青年读物部最流行的书分为四类。一是冒险小说和游记,二是神话和寓言,三是生物故事,四是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他倡议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应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应该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既要读文学作品,也要读社会问题科学常识的书。
因为时间很宝贵,所以读书内容的选择很重要。“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所以,要选择经典的书,要博采众长。记得自己年少时,读过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吹牛大王历险记》以非凡的想象力冲击了一个农村孩子的大脑,《减去十岁》用荒诞的手法揭示社会现实,发人深省。但是由于条件限制,无书可读,也读过一些质量不高的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耽误了大好的光阴,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惜。
二、再忙也要读书
朱光潜先生列举了富兰克林和孙中山先生无论多忙依然博览群书的例子,告诉读者:世上很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不是你有没有时间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这让我想起鲁迅那句“我哪里有时间,我只是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读书上。”想起高尔基的“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读书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被吸引。热爱读书的人,条件再苦,时间再紧,他也会读。不爱读书的人,即使腰缠万贯,悠然自得,他也不会读。
不要再说自己忙,孙权对吕蒙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你说你忙,有我日理万机忙吗?孙权的以身说法让吕蒙无言以对,开始读书,才有了后来鲁肃感叹“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的佳话。
三、养成读书习惯受益终生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后退伍。”这是为什么读书的原因之一,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丰富精神世界,养成高雅情趣,没有比读书更好的方式了。
“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间便会萎谢。”可见,家长和老师们要想法设法从小培养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为他们的人生奠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一个人发自内心把读书当做自己人生的必需,沉下心来积蓄能量,读书的作用一定会浸润气质,赋予他的人生更多可能。
四、运用好的读书方法
朱先生推荐了两种读书方法:一是精读,二是做笔记。他是这样说的: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于全篇主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着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好书需要细品,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可惜了一道盛宴,细嚼慢咽,含英咀华,那些精华才能被吸收,化为精神营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做笔记很重要,读得再多,浮光掠影,终究不能化为能力,在记录中品味思考,在借鉴中创新,不失为好的读书方法。
朱光潜非常谦逊,用语注意分寸,他的这些观点只是以建议的方式提出,特别强调他自己的经验,并非适用所有人。比如说到选择书,他说,“读书好比探险,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自己也得费些功夫去搜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