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书集微信公众号ID: duanshu300
解说词:中国的武侠小说一般说来是从唐人传奇开始的,只是在唐人传奇中,更多是以故事本身的“传奇”著称,而涉及到的“武”与“侠”的成份不过是一笔带过。也正如司马所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刺客列传》从而成为一首挽歌。
自二十世纪初的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开始,所谓的江湖世界渐次脱离了《七侠五义》的约束,从而走上了以“武”为主的道路。而在中国在二十世纪前期的乱世纷争中,总会有人期望“英雄”的出现。尤其在八年抗战中,武侠小说作为一种“渴望胜利”的期待渐渐形成气候。
由梁羽生与金庸先生开创的“新派武侠”时代是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这些新派武侠小说自香港发端,渐次流行于南洋及海外华人的文化中。金庸的首部武侠小说是创作于1955年的《书剑恩仇录》,当时是在香港《大公报》连载。1959年金庸创办了《明报》,自此他的小说皆由《明报》连载,直至1972年连载完《鹿鼎记》后宣布封笔。
1949年到改革开放初期,武侠小说作为一种文学门类在大陆被禁读,加之金庸的“反共杂志”创办人身份,使得金庸的武侠小说不可能在大陆出版。金庸的武侠小说被引入大陆是在1981年以后,而且是以盗版出现的。
金庸先生的小说,经历了两度修订,总共有三个版本。自一九五五年于香港《新晚报》连载《书剑恩仇录》开始,至一九七二年于《明报》刊载完《鹿鼎记》为止,不论是报上的连载,或是结集成册的初版本金庸小说,在读者群中统称为「旧版」,这才是最原始的版本。
其后,金庸以十年的时间,细细修订旧版小说,后来在远景与远流出版公司的版本,都是修订后的「新版」(即包括金庸读者口中的「远景白皮版」、「远流黄皮版」、「远流花皮版」),有些读者在提到金庸旧版小说时,都以为是远景的版本,事实上,远景的版本与远流的版本是同一版,只是封面及装帧有所不同而已。
有趣的是,在金庸将「新版」修订为「新修版」时,读者发出的反对意见几乎都是批评金庸「改变了共同回忆」;回想当年,在「旧版」修订为「新版」时,倪匡等旧版读者也对金庸提出过类似意见。历经七年的改版工程,新修版金庸小说终于在二零零六年七月全部面世。有心的读者在现时可以读到三种版本的金庸武侠小说。
以上这些版本的不同在倪匡先生的《我看金庸小说》(一至五)系列评论中可以看到。倪匡先生所看到的版本内容与当下我们所看到的版本内容还是有些不同的。尤其是在倪匡先生《我看金庸小说》(一看)这部评论中,两位才子的智慧与才情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中,除了故事本身,还有插画,也是本文所阐述的一部分,金庸旧版原著中的插画主要由漫画家姜行云和王司马完成,此两人画风迥异,并称一时瑜亮,在笔法上姜行云偏好工笔,王司马注重写意;在构图上姜着重图案上部,王讲究整体均称。
姜行云作插画六部,分别为《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碧血剑》、《连城诀》、《鹿鼎记》.
王司马作画十部,分别为《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飞狐外传》、《侠客行》、《卅三剑客图》、《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鸳鸯刀》、《白马啸西风》、《越女剑》。
姜、王二人所作插画均做工精良,已成经典,与文字并重。
金庸的武侠小说精彩,也请各位读者在阅读时不要忘记金庸写作的时代,也只有在那个时代里,这些小说不仅仅具备小说的特质,也同时包含了时代的气质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