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周谢楠发微信问我:“我看着我的孩子睡着了,我开始犯愁:我该怎么去教育她,我肚子里没有墨水,我不想我孩子像我一样,没有素质,没有文化。看着别人的孩子都开始学英语,早教之类的,我都愁死了。”
当时我正在看书,只是简单的回复:多关注当下,过好现在。可能的话和孩子一起学习。
其实我还有话没有说完,就是同样作为妈妈,我的焦虑一点不比她少。然而我们所有的焦虑并不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消失,反而会越来越多。焦虑不止来之父母,更来自法律,医疗及教育机构。整个社会都是功利的,焦虑的。
似乎我们总不会满足,总是一直这样焦虑。虽然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无法控制自己比较的内心。特别是面对孩子的时候,总是想倾其所有把自己能给的最好的全部给孩子。
而国内的大人似乎也都是这样做的,之前我也是这样想的。直到最近看了(美)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Erika Christakis)著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才让我开始思考,之前一直笃定的想法也许并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似乎我也可以更好的回答谢楠的问题了。
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Erika Christakis),哈佛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先后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学位,宾西法尼亚大学传播硕士学位,莱斯利大学幼儿教育硕士学位。
曾任教于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教授与儿童发展和教育政策相关的大学课程。她结合自己育儿和实际工作经验写成此书。本书核心是: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才是头等重要的学习工具,因为在孩子们的大脑中,爱和学习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1.
让世界记住中国功夫的李小龙曾经说过关于水的哲学:“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Now you put water into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 You put water into a bottle, it becomes the bottle. You put it into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Now, 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 Bruce Lee(心无杂念,于无形中,千变万化,就像水。入杯,即为杯。入瓶,即为瓶。入壶,即为壶。静,若行云流水;动,则骇浪滔天。像水一样吧,朋友。--李小龙)
孩子自己的大脑里本就拥有他们成长需要的所有要素。如果我们愿意仔细地观察他们,他们会告诉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不必害怕他或她最终变成杯子,瓶子还是水壶,一切自有定数。
家长和老师如果能找到加深自己与孩子的联系的方法,那是头等重要的。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是头等重要的学习工具。因为在孩子的大脑中,学习和爱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加深自己和孩子的联系方法除了多陪孩子外,在陪伴的过程中要多和他们交流,理解他们说的话,抱着一颗童心和他们交流。
孩子所处的环境就是课堂。我们应该留意孩子所处的所有能够提供学习机会的环境,而不是只关注学校限定的那些环境。事实上,孩子们能够且总可以从一切环境中学到东西。不可忽视的是,每个幼儿的大脑中都存在学习的基础。
不要以为孩子不知道父母在吵架或是冷战,更不要忽略孩子的情绪。好几次临睡之前我和老公在卧室高声争论某个问题,豆包躺在我们中间,她才两岁多一点。她突然说,妈妈,别说了。当时我意识到可能是我们说话太吵了,吵她睡觉了。最近,几次,我和我妈关于某个问题特别激烈的争论的时候,豆包也突然说,妈妈,不要说了。然后笑着看着我。
我才意识到,她能感受到我们的情绪是不佳的。想想那些经常置身于争吵和打闹中的孩子,他们真的不知道大人说什么吗?也许他们不知道你们说的什么事情,什么意思,但是他们绝对知道你们有不好的情绪,已经让他们觉得不舒服了。
豆包会说出来让我们知道,但是很多孩子不会说出就代表他们不知道吗?怎么办?多仔细观察他们。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及大多数时候的奇思妙想都与成年人的思维明显不同,但他们的感觉的范畴和强度(如骄傲,高兴,嫉妒,恐惧等)却和大人的感觉惊人地相似。
不要刻意回避孩子们真正的愤怒和需求。让焦点从矛盾的激发点移开,回到孩子们的感受上,这才是重点。明白冲突是生活自然组成部分,情绪的爆发具有破坏性,但是爆发出来却比憋着好。压制幼儿的内心情绪绝对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正如我们看到的,情绪状态与学习密切相关。
孩子天生具有从人与人的应答互动中学习的能力。绝大多数的幼儿可以被培养的很好。很简单到道理:幼儿需要知识,也需要理解。为此,他们需要一种学习生境,让他们能够与真正理解他们的人建立起联系。
2.
毕加索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如何确保他长大后依然是。”
游戏似乎可以给我们更多的解答。但是大人要如何做才能帮孩子培养在游戏中的应变能力?《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给出如下一些建议:
1.适度转移话题。如果在游戏中遇到消极的事情,想办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2.如果孩子报告有人说他坏话,用一种放松的语气来给他能量:“但是和我们都知道你不是那样的孩子!我觉得那样说很愚蠢”
3.重新引导已经做出以偏概全的定论。注意,不要轻视他们的观察结果,或强求他们与每个孩子都能愉快地玩耍。
4.提醒我们的孩子,每个玩游戏的人都有自己要具克服的困难。
5.避免用“小霸王”这个词去形容偶尔有一次甚至有过多次不友好行为的四五岁的孩子。
6.教孩子在他们产生受人利用的感觉时明确脱离现状。
7.幼儿们通常很坚强,不会被偶尔一次的不良游戏打倒。
给孩子双倍的时间,带他们或者让他们去户外玩耍,自由地探索大自然。大自然会让孩子们放松下来,让他们感觉良好。真正的游戏包括更多的走动,准确地说,是更多的与地面接触。在我们找到正确答案之前,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尽可能地减少对孩子的干预,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
豆包看小猪佩奇看里面跳泥坑,她非常喜欢,或者说模仿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吧。有次下雨后,我允许她去小区的凹陷的地面“水坑”跳泥坑,玩了十几分钟,衣服鞋袜都弄脏了。然后回家洗澡。期间她爸爸一直非常反对我这样做,说以后她看见水坑肯定要进去的,而且水坑又脏容易患皮肤病。
果然从那以后,只要出去看见任何小水坑就直接冲进去,那速度大人几乎都跟不上。但是我想她那时候的那种快乐是任何什么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3.
一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两组婴儿,一组食用坚果,一组不食用坚果。结果十分明显:14%的不食用花生的婴儿到60个月大的时候出现了过敏症,而食用花生的婴儿中,只有1%的孩子在同时间段出现了过敏症。此项研究中,表明防范成了一种毒药。
很讽刺,我们本意是想保护孩子,但却可能损害了他们的健康。
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摒弃外界太多的吵杂,而多关注一些孩子的内心。《小王子》中狐狸揭示的秘诀:“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
席卷电视和网络的关于各种电子产品及所谓的教育性玩具的广告,是物质主义最明显的证明。与中产家庭相比较,贫困家庭的孩子看电视更多,不仅如此,他们的父母也可能感受到外界的压力,从而努力购买各种有利于提高技能的电子产品。但是既然是商品,就是盈利的,作为生产商来说当然高兴。
然而,技术每天都在变,但是儿童发展的规律却不会变。
科技创新新领域的一些巨头比他们的产品购买者更懂得取舍。Steve Jobs ,他及很多其他科技公司的CEO都严格限制他们的孩子接触屏幕的时间。较好的做法是,支持那些可以让孩子更靠近一些他们并不常接触到的人或其他生物技术。
简化物质环境是一种经时间打磨后产生的吸引孩子的策略。活跃而有独创性,就像所有的孩子本来就应该具有的样子。
自然环境传递出了一种关怀和宁静。虽说“简单”和“本真”之类的词通常是“富人的身心健康理念”的代名词,但是我们可以创造条件让幼小的孩子们能够从他们的物质环境中最大程度地收益。但是我要把侧重点放在人际互动的品质上,而不是物质本身。突出了本书的核心,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才是头等重要的学习工具。
倾听孩子的的声音,让事情简单化,都和孩子接触,你们之间的联系必定能得以加强。
4.
教育家Jim Trelease警告我们必须警惕的一种态度,他提出“一个4岁儿童的首要目标是享受做一个4岁儿童的过程;其次才是为5岁做准备。”
让每个孩子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步伐生长,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长大后都能进行人类基因测序或者发明iPhone。虽然大多数人都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但是我们都可以过一种充满感情联系和善行的有意义的生活。
而美好的童年几乎可以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
如同建沙堡一样,会耗费大半天时间亲手建墙壁,建炮台,挖护城河,在潮水突然来袭的时候围建围栏,过程很长但是孩子们很享受。
但是现在,商店有各种沙堡形状的模型,只需要把沙子装进模型里面,然后倒出来,biubiubiu,一个沙堡就做成了,不用设计,也不用思考,不用干活。还有那种“可塑式室内沙”,为的是让孩子建造沙堡时不在弄的乱七八糟,轻松又干净。但是却把所有的思路从建设沙堡的过程中剥夺了。
沙堡天生的短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让它更加华丽,建造和欣赏它们会让我们再次体会到那句熟悉的格言: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孩子很重要,因为他们本身就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的能力。父母和老师也很重要,因他们仍然掌握着一个超越所有其他学习环境的早期学习环境:与成长中的孩子的关系。
在孩子眼中,爱和学习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你不和他们相处,如何体现为爱他们呢?赚钱赚再多的钱也是为了生活,也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东西,但是物质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和成长中孩子的关系,你们懂他们吗?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吗?他们想和你们一起玩吗?
就连两岁的豆包都会对星期天还要去加班的爸爸说“爸爸,不要上班,陪豆豆出去玩儿。”说实话,这些话我们从来没人教过她。不要忽略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们其实比我们更真实,敏感和聪明。
懂得取舍,你终究会知道,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会让你知道,如何更好的爱孩子,给他们真正想要的。
大拜碎碎念:
豆包最爱奶奶不无道理。因为奶奶非常耐心的陪她玩,也很少对她发火。如果豆包耍赖皮,奶奶也很少吼她或很强硬的让她马上按照大人的意思做,而是转移注意力或者换一种她可以接受的办法。所以豆包很友善和开朗,充满了爱。
值得我和豆爸学习,不是一味的宠溺或是面对豆包耍赖而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