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而一直备受推崇,以其小说为剧本拍的电视剧更是成为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作者吴承恩老先生以其大胆的艺术想象创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其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唐僧师徒四人”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唐僧的执着,孙悟空的机巧,猪八戒的愚夯,沙悟净的老实,每一个人物都个性分明,在看书的过程中其形象也都跃然于纸。优秀的作品总是能亘古流芳,留给后人丰厚的精神财富,但每一个作者都无法逃离时代的局限性,因此也就注定作品中会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就如同美玉中的瑕疵,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块璞玉的那些小瑕疵。
我小时候看《西游记》电视剧的时候,时常会有这样几个疑问:为什么各路妖邪抓住唐僧以后总是先捆住不吃,最后等孙悟空打上门来把他救走?为什么孙悟空明明法力通天,十万天兵都不曾降得他,可是在取经路上他却总不能收服那些妖怪,往往还要求助他的手下败将们?这两大疑问一直困扰了我整个童年,直到看了原著我才明白过来怎么回事。整部《西游记》在我看来就好像如来作为制片人,观音作为总导演导的一部戏,途中的每一个妖魔都是观音安排的角色,目的是突出唐僧师徒的主角光辉(从传播佛教的角度讲,唐僧才是真正的主角),我们都知道,主角是不会死的,所以观音为了让这部81集电视连续剧能演下去,就安排了日值功曹,五方揭谛,六丁六甲等神暗中保护唐僧。故而无论妖精们多神通广大,都无法动我们唐长老一根毫毛(毕竟小角色都要听导演的)。但是在电视剧版拍摄时,我们的杨洁导演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把这个细节拍出来,因此也就造就了我们童年的困惑。
再说到为什么孙悟空搞不定那些妖精,依然如前文所说,这是一部精心安排布局的电视连续剧,那些妖怪都是导演安插的,说白了都是导演的人,比如在三十五回大圣收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时候,太上老君有句话就很值得玩味。金银二大王本是太上老君两个看炉的童子,孙悟空抓住后问了太上老君一个看管不严的的罪名,太上老君回答道:“不干我事,不可错怪了人。此乃海上观音问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师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一句话把整个《西游记》的秘密都暴露了,其实唐僧就是佛家要在当时还没有佛教的中华上国传教的一个介质,而为了让他以及中华上国的教众觉得佛经宝贵,于是就安排了这样一场大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任谁都会觉得得来不易吧?得来不易的东西自然是宝贵的。这样想来,佛祖和观音真是心机boy心机girl呢,堪称佛界的《甄嬛传》了。(这样说不是对佛学有所污蔑和轻慢,只是就《西游记》这部作品而言,还望看官轻喷)
这两大不合理已经得到很好的解释了,还有一些是我暂时还没有想透的。比如,有些妖怪抓了唐僧以后,并不知道他的身份来历,就会问他是什么人,而我们的唐长老,总是一五一十的从他小时候说起(此处有白眼),怎么从江流儿做了高僧,怎么得唐王谕旨取经,怎么得观音点化,而且几乎每遇到这种情况他都会这样回答。当然我能理解作者的用意,毕竟这是一部传扬佛教的作品,那么他自然会在这些地方着墨较多,但是《西游记》100回,遇81难,这样的情况不下十回,对于现代的读者来说,就会觉得唐僧是不是傻,他之前也被妖精抓过,明知妖精有恶意,为什么还要对妖精说那么多,把自己家底儿都抖了出来,看起来总觉得唐僧永远学不会吃一堑长一智。
当然了,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深深根植于当时的社会,无论是谁都无法超越社会的局限性,《西游记》和其他优秀作品一样,有它的局限性,但是绝大部分仍然是流光溢彩的。如果说《星球大战》代表了美国人的想象力巅峰,那么我们的老祖宗早在明代就已经超越了他们,《西游记》可以说是中国人最具想象力的作品代表,因此那些些的不合理,就是瑕不掩瑜,遮挡不了作品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