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无数哲人在哲学的海洋中苦苦畅游,最后,维特根斯坦用了五个字(中文)给予了高度概括:
语言即世界!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最后一段,原文是:“语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Die Grenzen meiner Sprache bedeuten die Grenzen meiner Welt.)这句话是维特根斯坦对他的语言和图示理论的总结,也是他对哲学问题的态度的表达。
维特根斯坦的爹是个犹太土豪,而且不是一般的土豪,他的土豪程度接近于我们这里提出了“小目标”那位。因为有钱维特根斯坦的家经常养点艺术家,像脖拉姆兹、马勒等人都是他们家的常客。他爹在维特根斯坦小的时候就说你天赋这么好,将来只有你有资格继承我的衣钵。
但是,维特根斯坦就是忍不住一心搞哲学的冲动。
有意思的是,维特根斯坦竟然和希特勒是同学而且还有个毕业合照,在这张照片中小元首一脸苦大仇深而维特根斯坦却对着镜头深邃凝视。所以现在的一些研究认为,希特勒的反犹太主义可能和他的校友犹太土豪之子维特根斯坦有关,当然这只是一个观点我们可以存疑和思考。
被誉为20世纪很天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用一种极简的方式概括维特根斯坦的学说就是: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
古典时代的哲学追求是本体论,他们追问世界到底是什么,这是纯粹的形而上学。本体是他们研究的对象,他们研究关于存在的存在,形而上学的终极是对本体的追寻找到世界的第一因。而在整个古希腊时代、希腊化时代和经院哲学时代,这都是西方哲学的主干。
在康德时代实现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康德认为:我们不可能认识世界的本质,就是物自体不可知,我们只能够认识到能够被人类认识的东西,就是现象世界。我们看到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以人作为主体的视角的观察结果,就是人具备什么样的先天能力就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世界,世界是围绕着人的认知能力展开的。
在康德这里哲学的主线从认识世界变成了“认识人的认识世界的能力”,这就是认识论或者是知识论。
在维特根斯坦这里他觉得认识人也没有用,如果连人类理解世界的语言都搞不清,那人类认识世界的认识论自然也是空中楼阁。
因为人类表达认知的唯一工具就是语言,只有搞懂了语言才能搞清楚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因为语言的有限和语言的歧义,所以真正的认识是没有的,一切都是人类的幻觉。
维特根斯坦认为:
语言塑造了我们对世界整体的思考,塑造了我们的观念。如果有一种观念无法用语言用语言精确概括出来,那么这种观念就没有意义,虽然我们所有的感官都可以去感触世界,但是语言是我们表达的唯一通道,是唯一的工具。
比如人类肉眼感知的可见光的波长是780-400纳米,耳朵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是20-20000HZ,但是能把这些表述出来的只有语言。所以维特根斯坦思想的主体是:语言的边界就是人类思考的边界。哲学是和语言相关的,当我们的语言不足以解释这个世界的时候,那就不可能真正的理解世界。
所以,维特根斯坦认为:
哲学研究的终极目的就是放弃那些因为语言的歧义而带来的误解,我们应该去寻找语言背后的东西。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和图示理论是他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的一种解释语言、思想和现实之间关系的理论。
他认为:
语言是能够表现现实的符号系统,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命题,命题是事实的图像,具有与被表现的事实相同的逻辑形式。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和图示的理论是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假设的:
世界是由事实构成的,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事实是事物的结合方式,事物是事实的构成要素。事实可以被思想和语言所表现,事物则不能。思想是事实的图像,语言是思想的图像。图像是一种事实,它具有与被表现的事实相同的逻辑形式。图像所表现的就是它的意义,意义是图像与被表现的事实之间的对应关系。
语言是由命题构成的,命题是由名词和逻辑常数构成的。名词是指称事物的符号,逻辑常数是指示事实结合方式的符号。命题是事实的图像,它具有与被表现的事实相同的逻辑形式。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它与被表现的事实是否相符。
语言的逻辑结构是由语言的语法决定的,语法是语言的规则,它规定了语言的正确使用方式。语法不是经验的,而是先验的,它是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思想的必要条件。语法不是可证明的,而是不可证伪的,它是判断命题真假的标准,也是区分有意义和无意义的标准。
根据这些假设,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通过逻辑分析来澄清语言的意义,消除语言的混乱和误解,从而解决一切哲学问题。
他认为,哲学问题的根源在于对语言的滥用,即把语言用于超出其表现能力的范围,或者违反语言的语法规则。这样就会产生伪命题,即无意义的命题,它们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维特根斯坦认为,大部分的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和宗教命题都是伪命题,它们只是语言的错觉,没有任何认识价值。
维特根斯坦的目标是通过逻辑分析来揭示这些伪命题的无意义性,从而使人们从语言的迷惑中解脱出来,回归到事实的清晰表现中去。
命题、符号和逻辑常数是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和图示理论的三个层面,它们分别反映了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思想和现实的看法。
现实是由事实构成的,事实是由事物的结合方式构成的,事物是不可分析的,只能被指示。
思想是现实的模拟,思想是由事态构成的,事态是事物的结合方式的图像,事态是可分析的,可以被描述。语言是思想的投影,语言是由命题构成的,命题是事态的图像,命题具有与事态相同的逻辑形式,命题是可分析的,可以被真值表确定。
语言的构成要素是符号,符号是指示事物的记号,符号的意义是不可分析的,只能通过指示来确定。语言的逻辑运算符是逻辑常数,逻辑常数是指示事实结合方式的符号,逻辑常数的意义是不可说的,只能被显示。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对应关系是通过逻辑形式来保证的,逻辑形式是语言和现实的共同特征,它是不可说的,只能被显示。
音乐和语言、哲学、科学是人类对世界的不同方式的表达和理解。音乐和语言都是一种符号系统,它们都可以用声音或文字来传递信息和意义。
但音乐和语言的区别在于,音乐更侧重于表达情感和情绪,而语言更侧重于表达概念和逻辑。
音乐的意义不是由符号本身决定的,而是由听者的主观体验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语言的意义则是由符号和规则所确定的,它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音乐和语言的联系在于,音乐可以借用语言的元素,如韵律、节奏、声调等,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美感。语言也可以借用音乐的元素,如押韵、节拍、旋律等,来增强语言的魅力和效果。
音乐和哲学都是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它们都可以反映人类的思想和价值。但音乐和哲学的区别在于,音乐是一种感性的、直观的、非概念的艺术,它不需要借助于理性和逻辑来证明或解释自己。
哲学是一种理性的、抽象的、概念的学问,它需要借助于理性和逻辑来建立或分析自己。
音乐和哲学的联系在于,音乐可以表达哲学的主题,如存在、意义、自由、美等,通过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来展现哲学的思想和情感。哲学也可以分析音乐的本质,如音乐的定义、功能、价值、标准等,通过哲学的方法和理论来解释音乐的现象和问题。
音乐的感性可以突破对世界的认识的局限,因为音乐可以触动人类的心灵,使人类能够感受到世界的美丽、神秘、多样和无限。音乐可以超越语言、哲学、科学的范畴,使人类能够体验到世界的本质、价值、目的和意义。音乐可以激发人类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力,使人类能够创造出新的世界,或者改变现有的世界。
音乐可以促进人类的交流、合作和共享,使人类能够形成一个和谐、多元和开放的世界。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它可以让我们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宇宙相连,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