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银行存款利率呈现出一降再降的趋势。据统计,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银行竟然进行了高达 6 次的降息。以某国有大型银行为例,两年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 2%左右,而如今已降至 1.10%。这样的大幅降息,其目的显而易见,是为了刺激大家消费。
然而,实际情况却与预期大相径庭。利率越降,老百姓心里越发慌,消费意愿不但没有提升,反而更加舍不得花钱。 很多所谓的“砖家”认为老百姓爱存钱是因为银行给的利息多,只要降低利息,百姓就会减少存钱欲望,进而去消费投资。
但实际上,如今老百姓的投资渠道极为有限。目前的金融市场,股票市场波动剧烈,据相关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A股市场上证指数跌幅超过 10%,个股更是涨跌不一,让普通投资者望而却步。基金市场也不乐观,不少基金净值大幅下跌。P2P 等互联网金融平台更是风险频发,让投资者血本无归。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与其冒险投资导致本金受损,还不如保守一点,把钱存在银行,至少能确保本金的安全。
再者,老百姓的生活保障问题也是影响消费的关键因素。生病、教育、房子等费用如今是一大笔开销。以医疗为例,一场重大疾病的治疗费用可能高达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相关数据表明,我国人均医疗费用支出近年来不断增长,每年增速在 8%左右。教育方面,从幼儿园到大学,一个孩子的教育支出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以一线城市为例,一个普通家庭每年在孩子教育上的花费可能占家庭总收入的 30%左右。住房问题更是让老百姓压力巨大,房价居高不下,购房成本极高。
对于 80、90 后来说,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自己不敢生病,生活负担沉重。如果这些保障能够特别好,那么老百姓才会有花钱的欲望,更确切地说是有花钱的底气。 存款利率越低,说明外面投资的收益越低,市场的风险越大。即使有的人有闲钱,也不敢投资,还是想着放在银行里安全,可谓是矮子里面选将军,没有办法的事情。若真的出现负利率,后果更是难以想象。
在一些国家曾出现过负利率的情况,比如日本、瑞典等。在这些国家,部分民众会选择购买保险柜,从银行取出现金放在家里。
在瑞典,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医疗方面实现了全民免费医疗,并且医疗服务质量极高。教育上,从幼儿园到大学几乎免费,且教育资源丰富且均衡。住房方面,政府通过多种手段稳定房价,同时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补贴。这使得瑞典民众在消费时没有后顾之忧,消费意愿较强。
德国在促进就业方面成效显著,通过职业培训和就业扶持政策,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同时,德国的医疗和教育体系也十分完善,为民众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对于我国而言,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一方面,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降低医疗费用负担;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高质量发展;通过多种政策手段稳定房价,让老百姓住有所居。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出台政策促进就业,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为百姓提供更多稳定的收入来源。 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放心大胆地消费,开启经济良性循环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