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罗望子的《墙》,故事讲的是大哥为了建院墙与弟弟斗智斗勇的故事。
农村有兄弟俩的人家,十有八九都有土地之争。罗望子这篇《墙》写的不仅是大哥和弟弟的院墙,还有他们兄弟的心墙,也就是隔阂,更有村民心中的嫉妒之墙。
故事开始就交代了老大的生活殷实,收入不低,儿孙满堂,在工地上也是一把手的存在。用现在流行的话术来总结老大,就是人生小满在老大身上具象化了。老二呢,高不成低不就,一直活在老大的阴影下,用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来说呢,老二就是一只活在老大墙根下的可怜人。
明明是一个娘胎里出来的,老大人生圆满,老二期期艾艾,是父母一碗水端不平吗?当然不是了,人生的每一步都是自己的选择,就像老大说老二的那样,谁让他早早离开工地出来单干,言外之意,没两把刷子,还学人揽瓷器活。谁让他媳妇没自家媳妇勤快呢,言外之意,娶娶不着,坑三代。说到这里,也不能怪老二当初的选择有误,只能叹一句,命运弄人了。
如何选择是一个略带玄学成分的问题,选好了是运气好,选不好是运气差。其实如何选择跟我们的认知有关,借用作者的创作意图来说明,我们的经历和认知就像一堵墙,能够推翻这堵墙,打破认知枷锁,就能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也可以像老大那样,在自己熟知的范围里建墙,垫脚用的墙,站得高看得远也是我们做决策的关键。
就拿老大来说,明明跟老二签了协议,谁知老二临时撕毁协议。老大也是念过半百的人,自然知道这其中的缘由。他不吵不闹,一直把一家人放在第一位,到了万不得已都不会伤害一家人的感情。可是院墙还是得建,厨房还是得砌不是。于是,他精心布局,巧妙铺垫,愣是改被动为主动,以退为进这招用得精彩绝伦。
这段描写太精彩了,可以反复品读:依着我,不会吧,老二冷笑一声,你看你拉的线,都超到我家的地块了。那你来量,你量到哪,我就从哪重拉线。在众人的注目下,老大老二重新量起来,这一量不要紧,线得往外拖了,原来老大故意往里缩了五十公分。见老二脸上白一块青一块,老大说,算了,我还是以你拔掉的那根桩为界吧。那你砌多高,到底咋个砌法。老二彻底的输了,嘴上还硬。你说砌多高?不得超过你家屋场的地基。行,听你的,老大说,实墙就砌到地基,反正上头安装不锈钢管,空心的,透风,行了吧。还有一条,现在得说好,老二说,墙砌好了,你可不能在墙根下种菜种树。我还是那句话,你说了算,老大保证道,对了,你不会说了不算吧,我不种,你也不能种呀。
那一天,老二觉得出了鬼,这个老大,真的是变了,这么好说话,可老大答应得越顺溜,老二越是觉得不对劲,明明是自己在提条件,倒像是自个捆自个,捆得没一丝反抗的气力。“我可以动工了吗?”最后老大问,用一种戏谑的口气。现在,老二真的是无话可说了,他只能眼瞅着老大手一挥,瓦匠小工们便奔进田头,挖沟的挖沟,运土的运土,搬砖的搬砖,和泥浆的和泥浆。
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老大招实在是令人佩服,兄弟之间的纷争就这么化解了。老大的院墙建了,装饰的富丽堂皇。
临走前,老大想请村里人来热闹热闹,这热闹只是单纯的热闹,并无炫耀之意。没想到现实中的院墙建好了,人们心里的院墙也在悄无声息中横在了他们中间。
老大请了厨子,准备宴请那些熟络的村民。大家嘴上答应来来来,最后切一个没来。临近饭店,老大两口子又挨家挨户去请了一遍,人们还是满口答应,脚却一直不迈出自家的院墙。旧的院墙说推就推了,新的院墙固若金汤。
好在老二最后想通了,推到了心里的院墙,跨进了老大的院墙,兄弟二人一笑免恩仇。
所以《墙》是现实中引发矛盾的有形的墙,是人心隔肚皮的墙,是限制思维的墙,是人们心存戒备的墙。有形的墙给我们安全感,无形的墙令我们丧失初心,没了人情味。
我是一个85后,特别怀念小时候的光景。那时候一排房子,邻里和睦,放学回家找不到妈,就找隔壁的叔叔、婶婶、爷爷奶奶。至今母亲还念叨,我一岁多时,她背着我,从地里挑着一挑烤烟回家,前排房子的爷爷看到,连忙叫他的小儿子把我接过来背回家。母亲回家把烟都上杆串好才去接我。刚到爷爷家,就看到奶奶已经在给我喂饭了。
每次听母亲说起,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小时候听说,觉得爷爷奶奶是好人,长大了听说,对他们心存感激,而立之年再想起,如沐春风地怀念那个场景。
现在,家家户户高墙阔院,路过只见紧闭的门,只闻刺耳的狗吠。院墙高高垒砌,心墙远远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