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德耀中华

——看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有感

一次精神的“盛宴”,一次精神的“大餐”。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是一档优秀的节目,每年年终虽然只选十位优秀人物,但每位人物的精神和事情,都感动着中华民族的亿万子孙。连年来的《感动中国》中的优秀人物都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德:诚,教,仁,孝,令我们受益匪浅,浮想联翩。

史学家供认,世界上有六大文明古国,即埃及、希腊、巴比伦、印度、罗马和中国。但是,迄今除中国文明外,其它几个文明古国都已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惟有中华文明依然存在,并且闪耀着辉煌的光焰。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的。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促进了文明的创建,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又有着传统的历史作用。“文化是民族立身之本”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内在灵魂和血脉,是民族文明存在的精神密码。只要文化传统生生不息,文明就传承,延续不灭,反之异然。

为什么如今世界上中华文明依然存在,而且焕发着新生的力量,主要是因为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力支撑。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提供人类起源文化证据和拥有多个原始文化起源中心的国度。中华民族创造和发展的中国文化,五千年来从没有停止和间断过,在创造发展文化的同时,也塑造、强健了民族自身,以至于发展到今天,中华民族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是个抽象的概念”有多少文化学者,便有多少对文化的认识和诠释,但我们只遵循我国古代先贤的教导。在中国文化根源性典籍之一的《周易》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文与人相对应,文与化连用,亦统称文化,也就是“以文教化”的意思。尽管文化指涉人类,自然,社会,人的精神与物质及其全部事物和过程。但是,我们认为“以文教化”是最主要的。即对人的心灵,精神和观念,情操和风尚的陶冶和培育。中国文化是维系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精神纽带,中国文化浸润和铸炼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携手共建了中华文明的家园。

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农耕社会基础上的,中国传统社会是由家庭而家族,再形成宗族,组成社会,最后成为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形成中国文化中传统的重伦理,倡道德。因此,从某方面说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称为“崇德”文化,其主要根基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规定了各个成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重伦理,就是重视家庭成员之间人伦关系,倡道德就是用道德来教育人,感化人,用礼仪来约束人的行为。不仅能使之尊礼守法,还能使人具有道德的自觉性,心悦诚服地知法尊规,知耻从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格的完善,并以“圣人”为最高理想境界。进而从个人推至社会及他人,历经了许多朝代,始终将重伦理,倡道德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德教为先,育人重德。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造就了许多先贤圣人,志士仁人,谦谦君子,成为中华民族的万代师表。

中国文化的重伦理,倡道德,实际上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演化与进步的精神密码,这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中有关“仁”“义”“礼”“诚”“孝”“善”“德”的创立性诠释,让我们怀着敬畏的情怀“温故而知新”。

“仁”者。孔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克已复礼为仁”。孟子曰:“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孔子首先提出“仁”。“仁者爱人”在孔子看来“仁”是衡量人生道德,价值的最高标准,深刻地体现了他以“仁”为已任以及明道救世的使命感与重道义轻私利的价值观念。“仁”因而成为最高的人生境界,最高的道德素质。“仁者爱人”,首先爱自己的亲人,以唤起人之生命的本性,只有亲爱自己的亲人,才能兼及天下之人。这种仁爱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基础。从思想的高度和深度来认识,“仁”不仅形成完整的儒家哲学体系,而且成为历代中国社会政治行为的原则,闪耀着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光辉。

义者。“宜者,事之宜也”,“义者人之正路也”。义,就是行为合宜、合情、合理是一种正气。匡扶正义,弘扬正气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义,就是中华儿女在“利与害”,“得与失”,“成与败”,“荣与辱”,“生与死”等,人生,事业的重要抉择关头,为维护人生的崇高信念和正义事业而毅然做出的超于功利的选择。义正则气正,义正气正则自身正,有正义感就是对事秉持公正,正确的理念。义就是把正义“推已及人”上,这也是中国人最高的行为标准,能使社会平稳安定,臻于和谐,所以,“见义勇为”是中国民族几千年来最为崇高的美德之一。

礼者。孔子《论语.季氏》:“不学礼,无以立”。“行修言道,礼之质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荀子:“仁义礼善之于人,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自古我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盖源于古之圣人对礼的教诲。中华民族重礼,把礼视为“经”,礼者理也,理包括天理,伦理,是自然与社会运行的法则,所以“定亲疏,别异同,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治理国家,治理民众,治理军队没有礼节就没有庄严和威力。做官,学业,奉师没有礼节便不亲密。一个社会及至一个家庭没有礼仪,便不足以端正风俗。如何对人,如何侍奉父母,如何处理家事,如何进食,迎来送往,我们民族从出生,在世上做人,也就是开始礼教。每一事,每一步,一举一动都有着严格的礼仪。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尽管有点繁琐,细碎,委曲,却是人处于社会之中必不可少的为人之道。礼是人修身的基本准则,是一个人的最高涵养。

诚者。《中庸》:“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诚于中,形于外”。《管子枢言》:“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荀子曰:“诚信如神”。所谓诚,就是实心实意,高度自觉的内省,诚信,守约,践诺。首先要诚实,不自欺,更不能妄自为大,欺天、欺地、欺心,是立身处世做人的根本。诚信亦是:诚贵在心,信贵在行。口头说出的是承诺,心里默许的也是承诺,即许承诺,便应兑现,言而有信,践行诺言,就是诚信,人应该从“至诚”做起以尽其性,尽人性,尽物信。诚实的人具有宽容、博大的胸怀,是获得众人尊重和信任的最好品德,诚信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

孝者。孟子曰:“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曾子曰:“大孝尊亲”,“百善孝为先”的基本含义就是“父为子纲”。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子女对父母有尊敬、侍奉、供养之责任,这种亲亲观念的人伦关系就是以孝为本,因此,孝是人生道德和仁爱之源,是一个人,生存一世做人的根本。“本立而道生”孝道是根本之道。我国古代民间有二十四孝图,在《劝孝歌》中唱道:“人不孝其亲,不如禽兽”。可见人之一生,为父母尽孝是何等重要之大事。

善者。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若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存其善,养其性”,“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韩非子.大体》:“与人为善,暖于布帛”,老子曰:“上善若水”。《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在我国历史上儒释两家皆看重善,以孟子之见,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此为人类天赋的四个“善端”。孟子又说:“存其心,养其性”,意思就是说,人应该保持赤子之性,修养善良之心。在社会中,以宽容、宽厚、宽恕之心待人处事,是聪明和智慧,更是善的表现。善行可匡扶世间之正义,能够给社会带来无限福荫,不论是大善,还是小善,只要是一念为善,善因便可得善果,这是一个天理循环的道理。一个人只有善待他人,与人为善,“广结善缘”,才能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同时自己也会如沐春风,左右逢源,心想事成,所谓“善有善报”。

德者。《四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人往”。《大学》:“德润身,财润屋”,“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所谓道,就是“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心”。说的明白一点,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本性,亦来自于宇宙自然,宇宙自然交行的结果,就是大道的体现,顺从自然的本性就是道。所谓德,“即是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清代文字学家段王裁解释说“内得于己,谓心所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经自我修养得于心,又使他人得到恩惠为德,体现人之本性,就是道德。大约在上古时期的周朝,我们的先民就已经把修治人事的范围诸如敬天,敬祖、勤政恤民,谦逊,俭朴等内容列在德之中,从先秦孔孟荀一直到宋明理学心学都把重伦理,倡道德置于教育人,修身之本的核心地位。德教为先,育人重德,“明人伦”是伦理道德的宗旨。道德是一个人应该必须具备的品质。

总而观之,仁、义、礼、诚、孝、善皆为伦理道德的内容,其实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还包括孔子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而历来讲人的道德修养还有“智、忠、恕、爱、敬、慈”等,由此可知,我们中华民族的崇德文化是何等的丰富而周全。它有着一个完整的系统,指涉到人的观念、心理、心态、精神和价值,以及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品德和人格,一切“仁、义、礼、智、信、忠、孝、恕、爱、诚、敬、慈”的行动、行为、心态表现都是“善行”,“善莫大焉”。而包括善行、善意、善举、善言、正气、义气,诚实、诚信、敬畏、敬爱、孝行、孝顺、孝道,都属道德。因此,《大学》中说,“德为本”。我国古代圣贤关于伦理道德的诠释可以说是字字掷地有声,句句刻骨铭心,一直上升到理性哲学的高度,历久弥新,起到了垂范千秋的重大作用。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中华民族的无数先贤圣人,仁人志士,谦谦君子,铮铮勇士,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彰显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为我们后世子孙,树立了一个又一个值得敬仰的风范,效法的楷模。虽然“逝者如斯夫”,但是,中国文化中的“崇德”,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流变而销铄和湮没,而是为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子孙承载和赓续、薪火不灭。它是一面永远不会倒的精神旗帜。文化之功能,在个人是品格道德之反映,在民族,文化乃是其精神之风貌,高尚风格之体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崇德”文化正耀眼地彰显着人类的真善美,社会美好、和谐、温馨的圭臬。连年来中央电视台隆重播出的《感动中国》就是一个“崇德”教育的大课堂,是一曲中华美德的高度礼赞。感动中国,感动中国的优秀人物,他们崇高的精神,优秀的事迹,优良的美德:诚信,仁义,敬业,孝道。奏出一支高昂的交响乐,响彻时代的长空,震撼着人们的灵魂。

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风范的优秀继承者,是我们当代人学习的楷模。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国传统的崇德文化。他们的所作所为没有人指示,更没有谁强迫,完全出于中华民族人之为善的本性,本能,自觉,自愿,这也就更好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植根于中华民族子孙的心灵土壤之中,融解于血液之中,最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以文教化的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具有崇高道德文化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2014.2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0,978评论 6 49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9,954评论 2 38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6,623评论 0 34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324评论 1 28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390评论 5 38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741评论 1 28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892评论 3 40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655评论 0 26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104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451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569评论 1 34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254评论 4 32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834评论 3 31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2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50评论 1 26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260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446评论 2 348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