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延期而在正常年龄退休的话,屈指一数,从现在20220824到20270306,只有四年半的时间我就退休了。
但是,看了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我的心里还是迫切地要向“四有好老师”学习,迫切地希望能在自己余下的教师生涯中做最好的自己。
我甚至不敢说是“做最好的老师”——“老师”太神圣了,比起以前任何时候,我都更加敬畏这个称呼……
“四有好老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前夕提出的,总书记提倡老师们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今天我学习到的三位楷模,当然就是四有好老师。
第一位:云朵妈妈——吴蓉瑾校长
吴校长是上海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校长。她是由“情感教育”成就起来的一位楷模,她践行“爱的教育”。
对于专注力不足的学生,她能够发现问题并落实到用射击——“射击是一项天然的注意力训练”去纠正孩子们的不足之处;
对于红色教育,她能够建立红喇叭“学生能听得懂的红色小讲解员社团”,从最初第一批15人的小讲解员队伍发展十余年到近千名红色讲解员,在广大的学生心中播撒理想信念的种子,坚定了他们从小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她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不敢表达自己情感的学生,所以她努力打造爱的课堂,努力在众多学生的心里播上爱的种子,努力用爱去传递爱。
她认为家长们把一双双小手交到她的手里,就是给予她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每一个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蕾,她有责任给予孩子们爱和尊重,守护他们在校的历程,陪伴他们走下去。
对于每一个孩子的“爱与尊重”,就是一个优秀老师最起码的觉悟。而她现在校长的位置上,决定了影响面更广更大,成效更显著。
并不是所有叫做“校长”的人都能够对学生做得到“爱与尊重”。
为什么吴校长能够平等地关心、呵护每一个孩子?
为什么吴校长能够叫出全校一千三百多个学生的名字?
为什么吴校长能够每天早晨出现在校门微笑着迎接每一个孩子的到来,并亲切地打招呼?
为什么吴校长能够不端着自己“校长的架子”而平易近人?
因为在她所接受的教育中,她懂得了“人人生而平等”;
因为在她的每一步成长中,她都心怀感恩。
于是,在她长大之后她就成了自己以前的老师们的样子——她所践行的不仅仅是她对学生的爱,还有她的老师们代际的爱。你看:
吴校长说:“小学时,父母工作很忙,经常很晚才能到学校接我。陈佩玉老师,每一天陪伴着我都到6点半。是陈老师,给了我幼小的心灵极大的温暖,她教会了我呵护与关爱。”
吴校长说:“16岁我进了师范,遇到了张晓春老师,她教会我宽容和鼓励。”
吴校长说:“26岁我工作了,遇到了我的导师程华校长,他教会了我细致和尊重。”
吴校长就是无数个陈老师、张老师、程校长的教育精神的合体和化身,这不正是我们通常说的“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吗?
而吴校长千千万万个在学校里得到尊重和爱的教育的学生呢?他们在长大之后会不会也像吴校长那样“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呢?
所以,一个好的校长,主导着一所学校精神的主流方向,只要坚持,势必能够形成一股清流,传扬一种关于“爱与尊重”的教育。
第二位:见义勇为救两童 侠肝义胆传师魂
这说的是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体育老师王红旭。
一开始,我很好奇,一个小学体育老师,会有什么感人事迹能够成为了时代楷模。了解了之后,我为之动容,为之感动,35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却义无反顾奔赴在舍己救人的黄泉路上,有什么比失去生命更能考验人心的事?
我想,如果可以选择,王老师的父母和妻儿,肯定都会选择要回一个活生生的儿子、丈夫、父亲,而不是“时代楷模”的荣誉。
但是,从一听到那一声“救命”,王老师便毫不迟疑地冲出人群开始,或许就注定了这个结果。
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出事的水域,即使看到孩子落水的位置水况极为凶险,也没有“救还是不救”的任何犹豫,等到王老师终于托起了落水的女孩,他已经精疲力尽。
但是,落入水里的还有另一个孩子!他毅然转身再潜入水里,去寻找落水的男孩。身体几度沉下去又被水冲起来,王红旭依然不放弃,几经搏斗,终于一把托举起了男孩,极力把孩子往江中人墙方向推过去,孩子得救了,而他自己终于还是被江水的反卷力吞噬。他终于还是无法回到期待的人群中。
王老师35岁的青春年华最终定格在了家乡的那一条凶险的大河上。
都说善良是一种选择。但当善良已经达到了一个至高点,善良就只是一种本能。
“爱生如子”对于一个老师而言,并不难做到,难做得到的是爱到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仍在所不惜!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立德修身,潜心治学”,王老师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了起来,用伟大的生命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师魂。
王老师的见义勇为,给亲人留下了无限的悲痛,但也留下了无上荣光;王老师给世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但也留下了不灭流芳。
向英雄致敬!
第三位: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假如你现在能够重见光明,你最想看见的是什么?”主持人这样问。
刘芳老师这样答:“假如给我一天光明,我最想看到的就是我儿子现在长什么样子了。”
这是刘芳老师的美好心愿,这也是一个母亲最淳朴的心理。或许你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一个显示“高尚情操”的答案呀!刘老师也还是如普通人一样自私的吧?
我从这个回答中,倒是看到了刘老师一颗真实的心。请问,假如一个人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她会真诚地去爱别人的孩子吗?
面对全国观众,刘老师毫不犹豫做出了自己的回答,这才是诚实地表现了正常的人性。从刘老师的回答中,我不但感受到了她在面对黑暗世界时的真诚,还感受到了她对曾经的五彩世界不止息的思念。在那个五彩世界里,有她的亲情、友情、爱情,还有种种感恩之情……
于是,她由己及此,把自己爱儿子的心扩大到爱天下更多的孩子,她把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处荒地建成了一个爱的花园。如果这是一个正常的老师所为,那么这没有什么稀奇的,稀奇的是刘芳是一个失明的老师。
刘芳,并不是先天性失明。在彻底失明之前她曾是贵阳市白云区三中出名的语文老师。在1997年,刘老师26岁时,她患上了眼疾,期间将近十年间,不停求医,但视力还是日渐模糊,即使如此,刘老师还是坚守讲台,而且教学成绩突出。
2005年,眼疾恶化,刘芳老师接受了这个不可逆转的悲伤,在彻底失明之前,她用尽全力备课,居然备好了三年的教材,而且全背下了需要背诵的课文,之后仍然驻守讲台这一个阵地。她用微笑面对黑暗,开启了美丽人生。
如果是一般人,或许就此消极、沉沦,但刘老师不是一般人,她舍不得离开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她写下了她的《苦难说》:“看得见的苦难不叫苦难,跨过它;装得下的苦难不叫苦雄,包容它。留下的是珍珠,冲走的是细沙。”
除此,刘老师还努力深挖自己作为老师的人生价值,她转到了心理健康的教育领域,理论上她考到了资格证,实践中她爱生如子。她以慈母之心对待学生:精神鼓励学业受挫者、解囊周济欲辍学者、度理拯救绝望轻生者,孩子们亲切地称呼她“刘妈”。
而刘芳是怎样看待她自己做的呢?看着一个已经失明十多年的同行平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心里很为之感动,她说:“在生活上的陪伴,在精神上的陪伴,这是必须的。我也希望更多的老师,更多的家长能够看到,然后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一下,我们如何做好教育。我们经常说,校园是一块净土,但我们的教育有很多的荒地,我想心理健康这一块,就是我们小小的一块荒地,那么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个事情做起来,而且把它做好。”
一个双目已经失明的老师,对教育,还有那么崇高的使命感;对于怎样搞好教育,还有那么多深度的思考,我们作为正常的老师,是不是更要努力一些?
刘老师曾说:“从光明走向黑暗的,是我的眼睛;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是我的心灵。”
对于一个智者而言,所有的遭遇都是一种历练;苦难中,坚强的人终能绽放出自己闪闪发光的价值之花!
人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它的宽度。人无法抗拒生命中突如其来的厄运,但可以决定面对的态度。我们将赋予自己的人生什么意义,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永恒话题。
我还要在岗的时间虽然只有几年了,但这应该是我职业生涯中的成熟期和收获期,所以请坚持自律不怠惰;请坚持学习不放松;请像楷模那样,燃长明之蜡炬,照彻暗夜;请像楷模那样,吐春蚕之素丝,无悔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