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取顶戴花翎”是清宫剧中最大路货的台词,顶戴花翎被“大能”的导演们几乎普及成了清朝官场上的“苹果”。实际上顶戴花翎只是清朝武官和贵族的荣誉饰品,这份荣耀只能给最给力、最贴心的奴才,自称是臣的纪晓岚大人就不能拥有顶戴花翎。
清朝入关后以官帽区分品级,官员们头顶的石头和花翎就成了最重要的标志。按照康熙的规定只有武官,尤其是京城里的武官才有资格佩戴花翎。单纯的文官功劳再大也不能带花翎,所以影视剧里那些藩台、翰林、大学士们的顶戴花翎全是导演们给的。花翎其实也是清朝山寨明朝的产物,正德年间宠臣江彬在边军中推广了靛青天鹅翎,这种服饰启发了爱情觉罗家。有意思的是尽管爱新觉罗家不缺天鹅羽毛(他们的海东青猎鹰很善于捕杀天鹅),他们却选择了孔雀翎,官方答案是他们觉得天鹅羽毛没有孔雀翎雄壮。实际上这很可能是炫耀心理,正是因为他们的老家不缺乏天鹅羽毛,所以才选择了更难获取的孔雀翎。
顶戴花翎的材料是暗绿或者蓝色的孔雀尾翎,有蓝翎、单眼、双眼和三眼的区别。清朝初年孔雀翎的目的就是“壮军容,别近侍”,只有内廷大臣和宫中侍卫这些最贴心的奴才能佩戴,不担任内廷侍卫的将领无论品级多高都不能带。清朝皇宫中的一二三等侍卫可以佩戴单眼花翎,侍卫中的品级较低的蓝翎侍卫自然佩戴的是蓝翎,和大人这样的领侍卫内大臣戴的是双眼花翎。
在清朝真正开了外派将领赏赐花翎先例的人是施琅,施琅在康熙七年进京(当时主政的还是鳌拜等人),在皇宫里当了十年内大臣,也入了汉军旗,知道花翎是给力奴才的标志。在打下了台湾后,施琅要求以靖海侯的爵位换取一只花翎。康熙没和他讨价还价,赐予了他花翎,开了功臣赐花翎的先河。雍正六年曾静和张熙找到了岳钟琪,希望后者起兵反正。没成想已经得到过一次花翎的岳钟琪满心都是如何得到第二根花翎,他立刻把这两个酸秀才出卖了。乾隆皇帝是开了批发花翎的先河,规定只战场表现好谁都能带花翎,乾隆42年以后八旗驻防将军也有了带花翎的权力。
在清朝因为战功得到双眼花翎的大臣有20多人,分别是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等人。传说中三眼花翎并不是亲王、郡王标配,因为花翎就是侍卫和奴才的标志,这些主子没必要戴。清朝真正被赏赐过三眼花翎的大臣(僧格林沁不算,因为他本事就是王爷)有7个,分别是傅恒(打过金川和缅甸,两次双眼、一次三眼)、福康安(参与过台湾、尼泊尔等战争)、和琳(不是和珅,他兄弟和琳镇压过白莲教起义)、长龄(平定张格尔叛乱)、禧恩(铁帽子王睿王之后,镇压过瑶民起义)、李鸿章、徐桐(保守派大佬,主张废除光绪,立大阿哥为帝,和八国联军开战非常积极),大部分人选还是很给力的。
到了清朝晚期皇帝赏赐花翎越来越任性,军队的战斗力也越来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