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女副校长和学生对骂的视频在网上热传。据了解,因一名学生不服从管教,两人发生语言冲突,并导致激烈对骂。视频中老师曾说,“这老师不当了,我也不惯着你”。事发后,当地教育局介入调查,工作人员称该女副校长已被免职。(9月25日 中国新闻网)
应该说,这位副校长的执着精神与责任心是让人敬佩的,特别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家长对教师批评教育孩子的行为过多指责而使某些教师不作为,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明哲保身态度,见到学生违纪也不敢多管的情形下,这种作为的更为难得。确实如此,没有原则地护着孩子,只能使孩子更加猖狂,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这位副校长的做法得到了一些网友的支持,也正如某些知情人所评论的那样,这位副校长从到这所学校任职以来一直都一步一个脚印,人品正直,这是公认的,就是因为这样负责任的教师,敢管别人不敢管的事,才会让学校在歪风邪气中不受影响。
但是我不赞成这位副校长的教育方式。我们不妨冷静下来思考,这样做,有效果了吗?达到自己预定的目的了吗?教育更多的是引导与影响,当教育变成了对人而不是对事,教师变得情绪化了的时候,真正的教育就不存在了。这时,持着“这老师不当了,我也不惯着你”这样执着、强硬的态度,学生也不会受到震动和教育。这只能使教师陷入被动,把事情搞僵,教育也就走进了死胡同。
师生冲突易造成不良结果和影响。在师生双方激动之下,还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如果处理不好,对师生都会造成心理影响。而且对学校、社会也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
师生冲突中,首先反思的应该是教师。因为教师是成年人,是教育者、引导者。当然,教师也是人,也会有喜怒哀乐,会恨铁不成钢,面对屡教不改的顽劣学生也容易怒气冲冲,而且,有时教育也需要这样的“真性情”。但是,教师更应该认识到,教育是慢的艺术,急于求成不得,学生的成长是需要耐心与等待的。有时对孩子采取强硬压制的手段,虽然暂时服从,但这已经伤害了孩子,会产生更大的隐患。
教育需要的不只是责任心,不只是教师单方面认为的“爱”,还要考虑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以及足够的信任和耐心。所以,教师碰到这类问题,得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教师需要反思的,是急于求成的心态,而不是过多地希望得到学生即时的理解。正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所说的那样:“极少有学生理解我所作出的牺牲,他们还仅仅是孩子。”是的,他们还只是孩子。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而应对他们多一分宽容。一位哲人说过:对孩子不懂事与犯错误,连上帝也会原谅的。陶行知先生用奖励四个糖果的方法使学生悔过的故事也说明了,他们只是孩子,是有着无限发展可能的生命个体,值得我们期待与守候。
当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面临让自己愤怒的教育情景时,请冷静下来。记住他们还只是孩子,这样就能坦然面对他们的“不懂事”,教育过程中就会少一分烦恼与抱怨,多一份平和与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