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从窗帘遥控器调研展开的思考,不知不觉想了非常多,觉得很有意思,把它们记录下来。
背景:原窗帘遥控器,图左一,有用户反馈,家里老人不认得开关到底是哪个按键,反复按错。所以提出了遥控器的优化改进方案,即方案A,优化了图标。方案B,图标加文字(担心图标不够明晰)
个人调研沟通了18位同事,年纪在30-45岁,男女比例大约是6:4。选择方案AB的人,一半一半,打了一个平手。选A大多数因为其更简洁美观,选B是因为A图标看不明白或者担心家里老人看不明白。有趣的是,同一个图标,也出现了不同人对其理解性的难易产生不同的看法,暂停键出现了八位表示看不懂,三位对关帘键表示疑惑。
思考:
一、回到设计窗帘遥控器的原点
产品按钮上的设计到底是干嘛的?
是为了告诉用户这个按钮是干嘛的!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用户、干嘛。
1、用户是谁
小米AIOT用户和创维AIOT用户不同。年轻用户更好理解按钮图标设计意思,就算不理解,多用几次就明白,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快,首先不会造成使用障碍。其次,简洁的图标更简洁大方,年轻人普遍觉得更美观,能增加购买欲望。
创维AIOT用户更偏向中年,如果是老人家就在使用上更保守,整体用户偏向实用主义的居多,更偏向清晰的说明方式。在购买的那一刻,反而是越明显的说明,越能打动人,看不懂的按钮,会让人迟疑,产生负面情绪。
2、干嘛
即 在XX场景下做XX事
窗帘遥控器是一个公共的家庭场景下,不同年龄阶段的用户都会使用的一款产品,而且并不高频,有时需要才使用。不像个人化属性的手机类产品,天天用,非常高频。所以后者,个人化的东西只需要满足一个人的需求,而且即使图标不好理解,因为高频使用能强化记忆,甚至可以产生肢体记忆,完全不再需要有意识去思考,摸到遥控器就会自动操作。
但是,前者:一来,这种多用户情况,需要一个更普适性高的说明方式。二来,不高频的情况,一个更低学习成本的说明方式更为合适,这能保证每次使用的当下,能看懂,进而降低使用难度。
有观点认为,智能窗帘属于智能产品,在细节上要体现出智能化,设计简洁能更好体现这点。那么。我们要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吗?好像很厉害,其实理解上有障碍!产品使用不会用的本质,是在拒绝用户,是种不友好,甚至不尊重。好产品,应该要让所有人会用,易用,爱用。
这就要讲到产品设计逻辑金字塔了。
产品设计的逻辑从初级到高级的方案,应该是:
初级:设计出来的按钮标识,有的人看不懂,这是这款遥控器现在要改的原因。(这点上,还要考虑具体产品情况,如果按钮不止三个,超过6个及以上,那么一定要标示更清楚才行!要不然一定看不懂。)
中级:虽然看懂,但是有点复杂。可能美观度不够,简洁度不够,这是图标加文字的方案,中规中矩不会错,充分站在用户角度。在高级实现不了,时间有限等客观情况下,退而求其次。
高级:用某种方式,图标也好,文字也罢(中文或者英文),二选一,非常简单,又能直接让人明白,做到好看又好懂。
考虑到这个思考逻辑,如果我们不能优化出好识别的图标,还不如直接标注文字。
但是直接标注文字又普遍存在土的感觉,出发点还是要有一个智能化产品的感觉,这点需要深思,怎么去实现?因为国际化的一些产品,可能就是直接一个 ON/OFF 的英文表达方式的按钮,也是被市场认可的国际化!中文却不可以!这个确实有点悲哀!
中文对比英文,阅读效率更高。因为中文字构词简单,比如announcement 这个英文词汇有多达12个字母构成,而中文就是简简单单的“宣告”。而且,同样一段话,中文可以更简洁的方式组织,而英文中有许多无实际意义的辅助性词汇,比如the、as等,还有单复数、时间等诸多变化,更为复杂。更不可替代的是,中文汉子博大精深,非常有内涵,是世界上唯一个由象形文字转化而来,至今还存留于世的文字!
但是全球通用性低的中文,还要追溯近代历史,从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信息革命说起,当西方引领世界发展,西方价值主导全球,英文成为国际化语言时,与此同时,伴随的是中华文明的衰落,国人文化的不自信,汉字失去地位……
娱乐至死的时代下,在中华文化中找到宝藏发扬光大,正是如今中文重回国际化的好时机!
(你们一定想知道最后选择了哪个方案?文中已经有暗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