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极简生活的。
这段时间,极简主义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如同百年前的思潮涌入,追求进步的人都跟风学习了起来。在我看来,极简就是极其简单,极简生活即谓极其简单的生活方式,尽量去除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多余成分,以实现简洁而丰满的人生,即:less is more。
我是个喜欢扔东西的人,也有轻度的强迫症,看不惯家里堆积杂七杂八的物件。长时间不用的东西一定会清理掉,少用的非必需品也在考虑要不要请它们出局。每次搬家恨不得只给自己两个24寸的行李箱,装满就走,剩余的见马克思去。
偶尔冲动买回来的东西用不上,必坚决弃之,并警告自己,钱要花在能提升自己幸福感的事物上。因此,钱虽然没比以前少花,但都集中用在充实自己或优化生活这两方面。
宁可花30块买两枝百合花插在蓝色花瓶里,任其花香充盈房间,也不会浪费10块买一枝永不凋零的假花;宁可花几百块要一个精致的花瓶,也不会淘一堆半成品瓷器摆家里占用空间。
没必要去的聚会,不再像以前一样碍着面子参加。想见谁,直接约,喝茶喝酒都随便。朋友少了也不要慌张,总有一些常联系,互通有无即可。去繁存简,直达内心,空余时间留给自己好好打发。人内人外,干净利落,简单痛快。
追求极简生活,并不是社会流行这样做,我也应该跟随。而是,在经历过多种生活方式的碰撞之后,发觉极简是最适合自己的。更多的钱、更多的精力与更多的时间,应该用在人生的主要方向上。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奉行极简主义、减法生活的“布鞋院士”李小文教授逝世后,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句话。只可惜,知道得早,明白得晚。李小文教授一双布鞋,穿遍春夏秋冬,心思都花在科研与培养学生上。
是不是想起了乔布斯、扎克伯格等人?去繁存简,才能心无旁骛,专注于应该专注的人和事。
之所以想起极简,是因为下午跟朋友的对话。她说,周末去宜家买了些东西,打算清理完房间,重新布置。然而,东西太多,之前也不是没清理过,只是扔掉的东西又捡了回来。
所以,不管怎么收拾,东西只增不减。很多物品都是朋友送的礼物,虽用不上,但丢了可惜。就是这样的感觉,把她吊在空中,挺难受的。
我说,既然想住得舒服,就要狠下心,老是犹豫不决的,你的房间永远都这样。可将物品分为四种,没用的、少用的、实用的、装饰的,根据房间的大小来舍弃削减。然后买束花,插在花瓶里,这就是你新生活的开始。
生活方式本无优劣之分,选择趋向性不同罢了,无可厚非。只不过,当你决定要极简的时候,就要放弃至繁,要善于发挥每一件物品的多功能性。极简主义并非禁欲主义,它从来没有禁锢欲望,而是关注生活本质。他们追求的不是生存,而是生活。
《理想的下午》的作者,台湾著名作家舒国治租房而居,家里甚至连冰箱都没有购置,但他并非过着苦行僧的节俭生活,他会在高级酒店和朋友品高档的葡萄酒……
所以,当有人花上千块去听一场听不懂的歌剧时,千万别骂他人傻钱多。懂生活的人,要的是质,不是量,更不会让世人左右自己的信念。
当目标越来越聚焦的时候,或许我们对物质的牵绊就越来越弱,终于不再靠着物质的丰富与档次来填充简陋的内心世界,也不再需要依靠它们来改善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与看法。
终于可以照着镜子对自己说,我并非追求什么主义,标榜什么形式化的生活,而是到了人生这个阶段,我只想专心地做我自己,活我所活。
由此,极简生活固然好,非极简生活又何妨?关键在于,你心中要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