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运营新媒体成为很多企业顺应潮流的重要举措。比如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都成了企业树立形象、建立品牌、推广产品的重要工具。
我们都知道一个平台如果不聚粉,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新媒体之战其实就是粉丝之战,新媒体营销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高质的粉丝。
一.打造新媒体平台独有的个人魅力
现在很多人都说微博已死,很多企业的微博成了僵尸号。
但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官微和名人大号仍将微博玩的风生水起,比如杜蕾斯、加多宝、雷军,他们的微博关注度、影响力都很惊人。
这当中的关键原因在于微博是否具有独特的气质和个性。普通的企业官微对于粉丝来说仅仅是一个企业官微,而名人大号对于粉丝来说则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存在,他们乐于分享,并且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且粉丝可以和它交流互动。
一个人之所以会被另一个人吸引,肯定是由于他身上有某种特殊的魅力。所以一个微博、微信或者其他的新媒体平台想要吸引粉丝、留住用户,各位运营人先得找到自己的特质,然后发扬光大,并且维持住它。
二.拥有互联网平台思维
如果你想吸引更多粉丝的关注,那么你就必须有满足粉丝各种价值需求的能力。
一个优质的自媒体平台,必须拥有众多优秀的作者提供优质的内容,才能吸引众多眼球和关注度。
就像一个电视台一样,如果想提高收视率,它就必须去引进更多精彩的节目和电视剧,才能收获观众。
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平台思维,它是一种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
而对于一个公众平台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持续输出优质的文章。
因为我们存在于一个信息泛滥、信息碎片化严重的时代,经过整理的优质内容很容易得到青睐,因为你不仅帮读者节约了时间,还向他们输送了有价值的内容。
罗辑思维公众号就是平台思维模式的典型代表,它基本上不自己产出文章,但公众号的用户体量却异常庞大。
三.拥有分享意识,进行资源运作
当粉丝数越来越多的时候,平台上的这些粉丝就会变成资源,资源当然就可以拿出来使用、交换和变现。
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粉丝经济。粉丝经济是以粉丝带动流量收入,提高公众号的粘性,增加粉丝的数量,间接地带动一些线上产品交易,带来盈利收入,这是小编对粉丝经济的理解。
如果一个平台的资源非常丰富,但它仅供自己平台使用不可外传,这样平台所发挥的影响力是会被限制的。换言之,如果平台里的资源可以被平台的里的粉丝所有,这样就相当于打造了一个平台利益共同体,那么这个平台的使用价值和影响力就会变大。
四.把读者当作顾客,做好“售后”
首先我们来弄清楚两个概念,读者和顾客。什么是读者,读者简单来说就是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受众。读完以后,读者和作者是不需要保持任何关系或者联系的。但顾客不一样,顾客购买商品后,商家必须要和顾客保持联系并且要对它卖出去的商品负责。有人说,新媒体时代没有顾客只有读者,这显然是没有认清这两个概念的边界。
简而言之,前者不需要保持和维护任何关系,而后者则需要始终保持联系。如果想通过公众平台实现变现,那么就要把平台输出内容的受众也就是读者变成顾客,而且要花心思在怎么留住顾客上,只有顾客才能给我们带来价值,创造利润。
五.打造多个媒体传播渠道
要保证粉丝稳定增长,必须拥有多个有价值的输出渠道。想利用互联网获取粉丝,以前那种乱发广告、论坛发帖的方式已经失效了。所以一个平台,想要源源不断的获取高质量的粉丝,最好就是为自己的平台准备一些高价值的推广渠道,比如、本地微博频道、意见领袖公众号、互联网平台、移动App客户端等。
小米在这方面做的是比较出色的,他们一直借助渠道为企业快速暴增粉丝。新浪微博、腾讯QQ空间、腾讯微信平台,都是小米获得粉丝的渠道。
六.重视人脉关系链的传播
新媒体中人脉链传播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它把每一个粉丝变成传播的载体,粉丝不仅是观众还是传播者,这样的传播影响力是无法想象的。
粉丝管理将运营落到了具体的地方。如果你的内容被一位具有10万粉丝的行业意见领袖分享了,这次传播带来的影响将是原来的10倍甚至更多,因为你无法判断分享你内容的粉丝所拥有的粉丝数。
写在最后:这篇文章的思考是小编对新媒体运营的一些看法,不妨可以参考一下。但在瞬息万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唯有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运营方法论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