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变了,我长大了,离开之后才知道,原来这个地方叫故乡……
宽阔的黄泥路,一辆车飞过,总能卷起一场“沙尘暴”,两旁一眼望去,路的两旁,是大片的,绿油油的香蕉林。拐弯处,站着一棵高大的木棉树,告诉远方的人回家的方向,等着远方的人回家。村口两旁是两个池塘,路旁还有一片竹林,竹林旁有很多的石板,在夕阳下,小孩子仰着头,听着大人们聊听不懂的话。
到家门口,先看到的是祠堂,再进去就是家中的大院子,院子里有几个大沙堆,里面藏着儿时的乐趣和宝藏,旁边的青石砖墙上,是几个“艺术家”用木炭画的简笔画,奶奶就在青瓦房下编她的草扇,时不时给我们每人几颗大白兔奶糖。看见大伯家的烟囱有烟冒出,就知道少儿频道的大风车动画要开始了,就各自跑回家开电视机。
我家在院子的另一头,要经过一片小竹林,晚上,清冷的月光撒下,竹林变成了“妖魔鬼怪”,对面的番石榴树站姿更是怪异。每次晚上回家,路过这里,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口气冲过去,后来爸爸拉了根电线,在竹林挂起了一个灯,暖暖的灯光,虽然渺小,但不像那皎洁的月光那样清冷,到了夏天,萤火虫也来凑热闹,在微弱的灯光下一闪一闪,小竹林不在是“妖魔鬼怪”的洞穴,坐着竹椅上,听着爷爷讲他们那时候的故事,觉得没兴趣了,就在萤火虫后面追着跑,不小心还被竹枝在脸上刮了几道痕。爷爷讲累了,就去小竹林旁的桃树下,拿起桌上茶壶倒水喝,星夜下,草丛里开着“音乐会”,爷爷拿着草扇,独自在桃树下纳凉,听着收音机,也开始了他的“演唱会”。夜深了,都睡了,草丛里的“摇篮曲”依然唱着……
中秋回家,看到的不是绿油油的香蕉林,是新建的楼房,那棵木棉树也早就不在了,池塘被土填了,也做起了房子,到了村口,有人几个老人问“这是哪家闺女回来了?”,祠堂经过翻修后没有了当初的古朴,跟着时代换上了新衣,院子里当初的“杰作”变得模糊,院子里的沙堆里,果树,小竹林都没有了,青瓦房变成了楼房,电视机变成了电脑,每人手里都捧着一部手机……
之前生活在一点一滴的变化中,以为还是当初的模样,离开之后,再回到家,回想起来,才发现,记忆中的故乡变了,那段时光回不去了。
南宁到桂林三百多公里的距离,把家乡变成了故乡。小小的车票,承载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家的渴望,看着窗外的景色快速变化着,动车飞快地穿过一个又一个隧道,每过一站,离故乡就更近一点,故乡的面貌变了,可她依然在那里,等着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