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五点多就出门了,到天黑才到家。
天黑跑高速还是比较累的,要保持比较高的专注度,时刻切换着远光近光,关闭广播保持注意力。如果不是必须,感觉还是应该坐车,休息顺带看看书。
最近老是走神,经常干一些没头脑的事情。
以前老是忘了拔电动车钥匙,好在去找的时候它依然在车上。但对于汽车来说,不拔钥匙不熄火就走这事应该不太会发生,但这一个多月我却干了两次这样的事。
走神,到底算专注,还是不专注?
比如葡萄妹看电视的时候,你喊她,她一般不会理你的,因为她听不到;把一个葫芦娃的故事听个两百遍,还是百听不厌。
巴菲特自己把他的成功归结为“专注”。他的朋友施罗德说:“他除了关注商业活动外,几乎对其他一切如艺术、文学、科学、旅行、建筑等全都充耳不闻——因此他能够专心致志追寻自己的激情。”
专注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品质。
专注没那么简单,一个在于你要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要熬得住,熬得住结果,简单的事干出花样来;再者就是要抵挡诱惑,端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别人的。
一天也就那么长时间,你想干什么,先要想好那就不能干什么。
先选择,再定位,然后专注下去。
所以,如果葡萄妹把葫芦娃的故事听到500遍,她所理解的葫芦娃是不是比我们大人还要深很多?然后是不是可以把葫芦娃的故事继续编下去?
会的。
我要像她学习。每天的忙忙碌碌如果找不到方向,其实不见得会成长;缺乏系统化的学习,这种碎片化信息的获取,也不会形成知识体系。
讲课、写文章都是输出,但缺少着输入,当然好在脑子没闲着,还是在思考。
但现在看个娱乐节目都要快进蹦着看,真的缺少那种踏踏实实看本书、一板一眼地写个字的耐心,总是太浮躁。只求看过、去过、做过,但不问是否有收获,是否有感受、是否做到最好。
别说听200遍葫芦娃,可能大多数超过十分钟的视频都不一定能看得完。所以一部片子在家里看电视,和电影院看,完全不一样,除了那种酷炫的视听效果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不会有打扰,没办法分心。
碎片化的本意是让大家利用那些零散的、短暂的时间来学习,但我们完整的一天却被各种社交媒体撕成了碎片。
到底是太无聊才玩手机,还是因为没玩手机才感觉到无聊?
时间是零散的,但如果不能把这些碎片化的时间有目的性的干一件事,其实也不见得比闭目养神好多少。好歹我还可以为下一时间段补充精力。
以前是用几天的碎片化时间看一本书,有延续性;现在是用一天看N篇推送到我们面前的文章,看着不错,但看过也就看过了。
专注,然后将碎片连起来,看你想看的,而不是出现在你面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