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自己已经有三年多跑龄,但一直都是一个佛系跑者:一成不变的6分配速,基本是怎么舒服怎么来;缓慢增加的跑程,5、7、直到最近的10公里;以个人能感知到的可以维持精力和健康状态的跑步频次,也是经历了从一开始的刻意练习,到之后的一周两次,变成现在一周一次。因为赋予了跑步最功利的意义——拥有健康的身体状态,不因它所累,也没有值得为人称道的炫酷,所以相应的行为模式也很单一,就是舒服地规律地跑。
还记得之前向咕咚上的一位前辈请教,当谈论到跑步频次多少适合时,对方说了一句话,如果一周跑步达不到3次,那还不能称之为“跑者”。应当如何定义“跑者”,频次又是否能成为该定义的核心要义?如果之前对自己是否是跑者持怀疑态度,那这次半马的经历让自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跑者:对跑步心怀敬畏,对脚下的路执著地追求,全情地投入,接受挑战并突破自我。
跑前所做的准备:
1.参赛前4次的例跑,每次跑程增加到13公里以上。也因此深刻感知到了自己左脚平足对跑步的影响:每次11、12公里后整个脚掌就开始疼痛不已,有意弯足缓解疼痛,但却加大了脚趾跟鞋底的摩擦。最严重的一次,脚趾起泡,双腿膝关节疼痛,只能慢慢走路。
所以直到跑马前,我想象的完赛情形基本是这样的:忍着脚的剧痛,加上下雨,一瘸一拐跑到终点。除了担忧还是担忧。
2.跟前辈交流,准备所需物资:买运动袜(换掉之前的棉袜)、长袖速干衣(用于雨天、低温保暖)、凡士林(用于防脚部摩擦)、跑步当天的早餐(蛋糕、酸奶,最好6点前吃完)。
昨天晚上收拾好所有东西就入睡,结果半夜2点醒一次,2点50又醒一次,可能真的太兴奋了,包括昨天醒得也比平时早。5点准点起床,洗漱完毕,吃完早餐,搭乘地铁(今天的地铁提前到5点发车,并对参赛人员开通绿色通道)。很顺利得找到的集合地点,等待其他小伙伴的到来。
关于今天的跑步情况,先来看看两段小视频,感受下现场的氛围:
(上传视频1、2)
说下整个过程的见闻,毕竟第一次跑马,瞅啥啥好奇:
1.检录入场后,包裹存取比较有序,也瞬间感受到了现场沸腾的氛围。(放图)
2.参赛选手奇装异服,竟然还有耍龙的跑团;快到终点时,被从简易移动厕所出来的金钢侠惊呆了(当时正好被别的跑友挤到了厕所门边上),全身上下没有一处是露出来的,背后还有两把“金钢”……
3.有不少人跑跑停停拍照:好几次差点相撞,尤其是那些跑在路中间骤停拍照的。
4.碰到了在地铁看到的坐着轮椅的选手,原来他们跑步的方式是用轮子来代替他们的脚,靠徒手来推动轮椅迅速前进,那上坡的时候他们怎么办……
5.今天的天气偶有大雨且小雨不断,很多很多的跑友都很有跑者坚持的精神。
每个人跑步的情况及身体状况不一样,自身赋予跑马的意义也不同,所以就好好欣赏发生的一切。
自身跑步的情况及感受:
1.雨没预想的大,温度没预想的低,穿的衣服甚至还相对厚了些;
2.途中遇到了一点小意外,但较好地解决了;
3.鞋子湿是必然,但是5公里后、10公里后,脚趾竟然没有任何摩擦起泡、疼痛的迹象,而且脚底也基本没有累的感觉。如果运动袜和润肤霜确实很好地减少了脚趾的摩擦,但对于走路走久了都会脚疼的人来说,到现在都还没明白脚底为什么会没有任何不适感。这为后面顺利完赛提供了保障。
4.整个过程没看手机(放背部的裤兜里),不知道自己的配速情况,不去跟别人的节奏,不受外界氛围的影响,全身心沉浸在跑步的世界中:感受自己呼吸的缓急、感受腰臀发力、感受腿部的重量、感受前脚掌的着落,爬坡时,感受整个身体的疲惫,感受雨水的淋湿。偶尔也感受着周围的呐喊、旁边的跑友。这应该就是前面提到的“跑者”应该具备的姿态吧。
5.之前都是根据咕咚的语音播报,来有意或快或慢地调整配速,而这次完全通过自我感知来进行调整,且这个过程基本不知道自己跑得快还是跑得慢,结果发现最后5公里是整场跑得最快的一段,甚至比平时还要快(最后7公里不断超越别人的感觉特别好,哈哈……)。这里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节奏,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放图)
如果给这次跑步评8分,那么,沉浸的跑步的状态有5分,赛前的准备(如运动袜、润肤霜)有2分,还有1分要归功与现场的氛围而不是其他跑得快的选手。因为就算自己定力再强,也很难完成仅有一个人的比赛;因为这样的情况下,跑得快的选手不是在裹挟自己,而是打乱自己的节奏。
关于这次跑马后的思考—— 拥抱不确定性
这次跑马从跑前的担忧,到跑中的享受,再到最终的顺利完赛,挑战似乎变成了一种自我成就。世界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有好处,也有坏处。但是,几乎所有推进人类进步的创新,都来源于偶然的不确定性事件,比如苹果iPhone所采用的触屏。
那如何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拥抱不断出现的不确定性,并从不确定性出发,甚至实现跃迁,而不是停滞不前呢?
第一,放弃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把不确定状态看作是开创未来的“灰度地带”。奈飞创始人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曾经说过:“传统工业靠减小变化取胜,创新企业凭扩大变化改运。”变化同时包含正反两个方向,这意味着有创新的可能。
第二,用机会而不是成本给自己定价。刘守英说,在计算成本的时候,一定要加入机会的变量。有时候人们当前放弃掉的东西,有可能是未来的机会损失。“人一生的价格是由机会决定的,你对机会的考量就是对你人生的定价”。
第三,学会小赢积大胜。管理学家卡尔·维克(Karl Weick)发现:“当人们不把挑战当作问题时,才会解决问题。”这句话就像不把赚钱当成唯一或人生的终极目标,才能真正拥有财富一样。人类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因此,维克建议“柿子一定要捡软的捏,行动要从容易赢的地方开始”。
第四,有格局。按吴伯凡老师说的话就是要通过明局看透暗局。朱元璋的成功是通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获得的。打天下时有两个强劲的对手,一个是有能力的陈友亮,兵力较强,一个是有资源的盐商张士诚,兵力相对较弱。那是先打强的还是先打弱的?在众人劝说下依旧坚持先打陈友亮,只有打陈友亮才有胜算的可能。因为张士诚器小,肯定抱着”坐山观虎斗“的心态坐收渔翁之利。而如果先打张士诚,陈友亮定会背后夹击,双面受敌,必败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