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以字相送,奉若至宝,精心裱装,挂于厅堂中央。
字写的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说人好,字好,诗好,意境好。
时常会看看这首诗,但从未真正细致地去品味。
在匆匆的时光中,再次驻足,品读,体会,追寻诗人的心迹。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代表了李白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早发白帝城》是代表作。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坐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翌年春,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诗人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作于诗人遇赦后离开白帝城乘舟顺江而下抵达江陵时,所以诗题一作“白帝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早晨,阳光明媚,白帝城在祥云中隐现,诗人在这样时刻离别白帝城该是怎样的心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白帝城之高,隐约彩云间,一方面表达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壮美景观,另一方面为千里江陵一日还做了充分的铺垫。
千里江陵与一日还,诗人用空间和时间的巨大反差再次表达了诗人被赦免之后归乡似箭的心情。
两岸猿声啼不住,两岸青山,猿声哀鸣悠长,延绵不绝,笼罩于万重山谷间,羁旅之人难免触景伤情。
轻舟已过万重山,此处的画面与上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做了完全的切割,没有一点过渡和纠结。
伤感是无法回避的,但不纠结,不执着于过往,这种感情转瞬即逝。活在当下,即使面对万山重重,只如白驹过隙,一闪而过。
诗有尽而意无穷。
诗人62岁去世,此诗作于其59岁。
李白的一生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文人群像的缩影。
五岁发奋读书,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
年少好剑术,喜任侠。
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三十一岁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之徒交往。
三十三岁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
偶有机会入仕却因遭人谗谤,终为所拒。
由于家庭的缘故,李白不能应常举和制举以入仕途,只能献赋谋仕。于是反复通过为当朝唱赞歌来博取皇帝的注意,通过结交权贵希望得到引荐。
终于得到了玄宗赏识,不过是为皇帝诗文娱乐之用,所记文字无非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人们说李白是遭人嫉妒和排挤而离开朝廷的,这是令人难以信服的。
仅仅一年的时间,李白便结束了其御用文人的生活。
呼朋唤友,击节高歌,饮酒作歌,寻山访道……,这才是李白想要的生活。
李白是中国文化的璀璨明珠,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和代表。
秉报国之才,怀报国之志,寻报国之时,终得赏识,不过只为御用为乐。
时代对个人的影响,个人对环境的态度,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和追寻答案的命题。
作为后人,我们会思考,是时代成就了诗人,还是诗人凸显了时代的悲哀,如果说时代和现实是令人悲哀和失望的,那么,诗人的传世之作成为人类精神财富的瑰宝的梗该如何诠释。
看李白的诗,不论身处何时何境,心境不受影响,世间万物无不信手拈来,恣意修饰,为己所用。
看李白的经历,仕途失意,战乱频仍,颠沛流离,生活窘迫等等在世人看来的坎坷人生路在他那里不过是烟尘浮云。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
李白44岁遁入道门,对佛法深有研究,自称青莲居士,常以维摩诘自比。从他的人生态度,作品风格处处可以看到佛法和道门的精神内涵。
李白被称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其实,从其诗作、经历和人生态度而言,远不是浪漫主义或理想主义等俗世的认知所能涵盖。或者说这些评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在佛法道门中找到了自性,获得不为世间所羁绊的超脱和自在。
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让多少离愁别绪烟消云散,让多少得意失意不再纠结,让多少悲欢荣辱荡气回肠。
那是一种宁静,一种力量,一种自性最美的绽放。
这不正是我们所追寻的东西吗?
写这篇小作的本意是想记录与主席交往的一个往事,以作怀念,表达感激以及让自己的人生获得更深智慧和感悟的喜悦。不曾想越写越觉得困难,经过了无数次修改,总觉得写的不够满意、透彻和清爽,主要是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影响因素。我想大致是因为对佛法的理解欠缺,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认知的浅薄,这个遗憾只能在往后的学习和感悟中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