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天都被深深的焦虑感控制着。那种快快快,再不努力就来不及了;那种照镜子时妈呀,法令纹好像越来越深了的感觉时时纠缠着我,让我觉得,不行了,一定得努力了!
然后拿起手机,边喝边刷公众号上的一碗碗鸡汤,喝着那一碗碗“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怕什么来不及”的鲜鸡汤,呼~感觉舒服多了。边喝还边琢磨着:咦,这个点怎么我就没有想到,要我写,没准...写得更好一点呢?
呵呵了,内心里默默地骂自己一句,不要脸!你这么懒,一天2000字都做不到凭什么就比别人写的好;一天连2小时的阅读时间都保证不了,脑壳空空怎么可能有good idea;不写字不录音,不读书不练习技巧,凭什么做得好自媒体!
死气白咧要靠打赏养活自己,呸!如果你写的东西自己都不愿意多瞅两眼,发布之前再打磨打磨;你自己录的音频都不忍回头再听两耳朵,上传之前再调整下效果,能指望着别人有什么好评。自己的作品草草应付了事,只求数量不顾品质,凭什么指望读者听众会买账。
真的不是受众品位太差、平台作品太多竞争太太,有时候你真的需要反思下,是不是自己太傻太天真。傻是因为读书少,技巧差,文章无亮点无逻辑,音频不走心音质差。天真是因为你还没有做好准备就学人做自媒体。
也是,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不是这块料!
边尝试边学习边改进,也没错儿!
但是你要明白,何为媒体?
最根本的解释是:传播信息的媒介。百度百科中关于自媒体的部分定义是:自媒体有别于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它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概念。
归根结底,你以为人家做的好的自媒体都是入行早运气好?
你错了,在自媒体时代,没人能强迫受众传播他所接受的讯息。点对点的对等传播概念,意味着受众者的主观感受至上。纵观各大平台爆文无一不是能戳中某种集体现象,使多数人产生共鸣或者使人们觉得学到了干货,能恍然大悟学以致用。基于这样的体验,受众才会自发主动的义务传播。为什么?因为你的文章正中他的感受。一个人看什么,转发什么,其实也在表达着他自身的某一部分。而每个人都需要表达。
说得可怕一点,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媒体人,就算不都是内容输出者,至少每个人都充当着传播的媒介。怎样把你的受众面扩大,取决于你的内容能戳中多少人,有多大的平台有多少人自愿转发扩散。你的每一个粉丝,都将成为你的信使。
举一个栗子:七点档的新闻联播你多久没看了?
答案显而易见,作为80、90后的我们,不再会做个被动的媒体受众者。那种高高在上的给什么吃什么的强势局面已经不存在了。面对浩瀚的扑面而来的讯息汪洋,人们越来越擅长抓取自己感兴趣的讯息。各种各样的平台和自媒体也都有自己对应的粉丝,定位精准意味着更高效的输出和更迅速直接的回馈。
问一(三)个问题。
作为一个要靠内容输出混饭吃的自媒体人,你有认真考量过自己的受众定位吗?你有认真梳理过自己的作品分类吗?在你创作的时候,有认真考虑过自己要传递的是怎样的观点,会对受众产生怎样的影响吗?
如果你不能保证自己的作品使读者或听众略有所感或所用,那就做到有趣,会心一笑的效果也很难得。
如果你说,这些都需要时间啊,我太忙了,白天上班,晚上能做好内容输出就不错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要疑惑,“咦,阅读量怎么只有这么一点点?咦,关注量怎么总是上不去。咦,为什么明明同样的观点,别人的阅读量那么高?”问问你自己,他知道答案!
或者,你仅想靠着表达自己的生活和世界观,仅靠私密日记的方式就能在千万自媒体人中脱颖而出成功吸引大批粉丝,那恭喜你,你的个人魅力太强了,你可以去当明星了!何苦要来这行跟辛辛苦苦的码字党抢饭吃。
说了这么多“我”不是在教训谁,“我”只是在骂自己。
“我”就是那个幻想用稿费和打赏来养活自己,却迟迟趴窝不动,不舍得花费时间的人。真想做自媒体的话,还就只能凭作品说话!
知耻而后进,以此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