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条视频,讲到多巴胺的分泌。
说多巴胺的分泌真的是让你快乐吗,其实不是,多巴胺激发的,是“渴”。
比如我们很多人刷抖音上瘾,哪怕眼睛酸痛也还要继续,是真的因为快乐吗,不,是“渴望”。真正的快乐其实是在滋养我们,而像刷抖音、玩游戏上瘾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在不断地消耗我们。就好比我们渴的时候喝水能解渴,但如果我们喝饮料,很多时候会越喝越渴。可见,“快乐”和“渴望”是两码事。喝水是在满足人的身体需求,而喝饮料很多时候是在满足欲望,我们并不会因此快乐,但我们依旧会上瘾。
玩游戏、刷抖音的上瘾行为,会不断消耗我们的能量。但确实顺应了我们的人性,人性难免懒惰、贪婪、放纵自己的欲望,但人有认知,有自觉的意识,所以当我们意识到这些让我们上瘾的事物,其背后是有一群每天都在挖掘人性、洞察需求的人在想尽一切办法让你上瘾,让你为它付出时间、流量,乃至金钱,这个时候你自然会变得清醒。你知道这些APP产生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是为了让你愉悦,给你滋养,而是让你“上瘾”,消耗你的意志,你就知道该怎么选择了。
罗胖把现在的产品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帮你省时间,一类是帮你杀时间。一类是为了让你克服短期的痛苦去成长,最终收获发自内心的充实和幸福感,一类是让你获得短期的快感,最终不断释放多巴胺,满足自己虚拟的快感,却在现实中陷入到人生的困境和痛苦之中——你已经很难搞定你自己和你所要面对的现实。
我不知道这个道理对不对,但我觉得还是深受启发。我如果不是自己在互联网公司待过,我也不会知道,产品部门、运营部门的人是如何研究人的心理,再根据这个心理机制去研发产品、做市场推广。
所以每一个让我们上瘾的产品背后,其实都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如何让人更迅速地获得满足感,是产品经理们绕不开的话题。
比如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喜欢在网上斗地主,一般情况下打几把就烦了不想玩了,但有个时间段,斗地主推出“不洗牌”模式,也就是每个人都能拿到好几个炸,并且还有“换三张”模式,手上不好的牌全部可以换走。
我们不必再忍受手上的烂牌,我们只用比“谁更爽”就好了,这样的模式不断刺激着我们的阈值,于是乎我也上瘾了,一个区区的斗地主,我能几个小时不下线。
我可以想象得到,产品经理们在研发产品的时候,是怎么去穷尽一切心思去抓住你的注意力的。就包括我们写自媒体文章,做短视频内容,也一样是要千方百计去抓住你的注意力,刺激你的感官。
所以省时间的产品,永远都干不过杀时间的产品。
但迟早有一天我们会清醒过来,或者说,有一部分人有着认知上的优势,他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以及知道自己为什么在干什么,于是他们选择了短时间的痛苦,来寻求内心真正的充实和幸福。
真心希望,我们都是这一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