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变成了一棵树》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大胆想象,讲述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串奇妙的事情。全文语言轻松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本文教学重点是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本文一共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字词,读懂“我”为什么变成一棵树?怎样变成一棵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奇妙的事情?第二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哪些想象有意思,感受神奇的想象;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第一课时教学优点在:
1.导入激趣。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为什么?问题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一下子吸引了他们,让他们对后续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条理清晰。在引导学生疏通课文时,教学思路清晰,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在读书思考中很快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3.方法指导。本节课难点是归纳“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的奇妙的事情。三年级学生的归纳能力比较弱,教学中让学生先划出相关句子,再进行归纳。分步引导,方法得当。在完成自学之后,教师在PPT上呈现全文的内容,让学生动笔划句、圈关键词归纳,逐渐把故事读短。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1.运用思维导图复习旧知。思维导图很好地呈现本文的行文思路以及主要内容,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能很快回忆上一课时所学的内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运用多种方法感受神奇。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想象的神奇,课中通过主问题“想想课文中哪些想象有意思”,让学生读文思考。在交流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感悟。一是借助图片。课文中的插图画的是各种形状的鸟窝,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看插图进行体会,直观形象。二是借助句式。让学生感受各种动物住在鸟窝里跳舞的神奇时,让学生想象它们跳舞的动作。三是想象画面读。朗读是最好的体会想象神奇的方法,学生兴趣浓厚,朗读得绘声绘色。
3.运用文本进行仿写。本单元是习作单元,教师在教学生感悟想象的方法的同时进行了表达训练。文中,“我”因肚子饿嘴巴馋流出了口水,但小动物们不知道,引发了一场议论。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进行了仿写,如果它们议论的是“我”肚子饿发出的 “咕噜噜”声,又会说些什么呢?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适合三年级学生练习。
本课教学可圈可点,教得挺扎实的。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任务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学生从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中了解想象的不同角度以及想象的一般方法。所以,我们要立足单元,在整合教学内容方面可以作更多的尝试。
附原文: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英英,吃饭了!”
我在树下玩得好好的,点儿都不 想吃饭。
“英英,吃饭了!”妈妈的噪门又大了许多。
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一对了,鸟窝!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我会请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
你怎么住进来?别担心,我会弯下腰,让鸟窝离你很近很近,你只需轻轻一跳或者轻轻一爬,就像平时上你的小床那么容易。
傍晚的时候,妈妈背着一个大包过来了,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
“你好!”妈妈向我点了点头,“请问我可以住在那个三角形的鸟窝里吗?”
她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一些树枝轻轻地垂下, 妈妈顺着这些树枝爬了上来,坐在那个三角形的鸟窝里。
妈妈打开背包,从里面拿出好多东西: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她把它们分给小动物们。他们一起在我的鸟窝里啧吧啧吧地吃了起来。
“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把他们吓了一跳。他们也只是奇怪地互相望了一眼,又继续吃起来。
“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这时候,我开始想念家里那些香喷喷的饭菜,好像还看见爸爸正在大口大口地啃着一块糖醋排骨。天哪,那可是我最喜欢吃的东西!
“咦,下雨了。”小狐狸抬头望了望,可天空中一丝乌云都没有。
“是你的牛奶打翻了吗?”小鳄鱼问小松鼠。
“你看,这不好好的嘛。”
“那么,可能是一只虫子撒的尿。”
“不对,是大树在哭。”小白兔发现了树干上不断往下滴的水珠。
唉,变成了树真麻烦。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
“小馋猫,肚子饿了, 对吧?英英!”妈妈说话了,还对我眨了一下眼睛。
噢,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哎呀,她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