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床反思了一些最近自己持续做和没有继续做下去的事,但后来仔细一想,我原来有一些东西本末倒置了,尤其是把写作当成了一种目标、任务,而不是一种成长的工具,且没有刻意练习,虽有所提高,但效果并不明显(虽自己一直在心里告诫自己一定要看到长远不能求一时之反馈,但同样忘却的是一件事反复的、没有精进的重复,一定比不上有思考、有推敲地刻意训练地效果要好)!
对于自己的写作,仔细分析,面临着这么几个问题需要改进和提升。
1.不知道该思考什么,写什么?即使有了,也是思考的深度不足,总感觉一句话就能够说完、说清楚。归根结底还是元认知能力不强及使用元认知能力分析问题的习惯并没有养成,不能随意触发、率性而为,那这中最主要问题就变成了提升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还是那三种方法,坐享每天都在进行中,毋庸置疑(不过需要提高专注力);兴趣的锻炼函待不断提高,重点是让赋予重要意义地喜欢上某一项技能或事物(比如编程、投资等等);反思这一项,重点是从自己白天所做的事或他人所做的事去分析那些做的好的需要继续发扬的和做得不足的需要纠正的(即一日三省吾身及一日三赞吾身)。
2.写作的例证明显不足、修辞不明。今天早晨上班途中,我一直在想笑来老师说过的例证是必须得积累的这件事,不然就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纠结感,我是深有感触,要举例脑子中一片空白,挖空心思想不出来,但有时候又有那种妙手偶得之的经典例证出现。那如何积累呢?好的方法应该是看到一样东西或一件事,多想想它的深层含义,并想想它跟什么东西相近(类比),随身携带一个小本,一有这种灵感就记录下来。另外多读“类比之王”《围城》,并积累其中精妙的类比。
3.写作的格式混乱、构架不足。记得笑来老师说过,教育就像精心用砖堆砌的房屋,如果胡乱扔一堆砖头在哪,它顶多是一堆砖头而已,同样写作如果仅仅把文字码在一起的话,就和一堆破砖烂瓦一样没有任何区别。那怎样才能像盖房子一样堆砌文字呢?我想应该是老师以前说过的格式和韵脚。当前的初级阶段还是先掌握格式再去考虑韵脚为好。
那应该用怎样的格式写作呢?
我觉得笑来老师的那种写作格式特别适合我自己。
我要说的是什么概念?
这个概念为什么重要?
这个概念普遍被如何误解?
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怎么回事?
正解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
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概念?
错误使用这个概念有什么可怕之处?
这个概念与其他什么重要的概念有重要的联系?
事实上,自己总是只能做到只知道但无法熟练掌握,有时候甚至连生搬硬套都无法得心应手,细细想来,应该还是思考的深度不够所致,尝试深入思考后的格式化写作。
4.每天构思一点点。比如我的每周一篇文章的写作来说,往往要等到周末要写的时候才去构思,甚至是想才要去写什么,这就像要去演讲的人一样,到了现场才去准备演讲的主题一样。所以我觉得以后应该调整为这样一种节奏,周天开始构思下周的写作题目,构思出大纲,周二、三、四每天不定时、不定量地充实大纲中的例证及内容,周五、六正式进行最后的编纂和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