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分离焦虑
入园分离焦虑是指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与抚养者之间分离时所表现出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通常年满3岁的幼儿就要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而3岁半正是幼儿产生依恋的一个高峰期。依恋是亲子关系的高度发展,而入幼儿园则要求亲子关系的暂时分离,因而产生了矛盾,所以,绝大多数幼儿在入园初的1到2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如果幼儿入园亲子分离焦虑不及时加以缓解,会严重影响幼儿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不愿意亲人离开自己,缠住亲人,紧紧地拽住亲人的手与衣角不放松。
2. 大声地哭喊、吵闹,甚至在地上打滚。
3. 脾气暴躁,使劲跺脚、捶桌子、摔东西或撕东西。
4. 粘住幼儿教师,要求老师抱着不放。
5. 出现尿裤子、尿床等紧张行为。
6. 嗜睡或望着窗外神情发呆。
7. 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无精打采,对谁都爱理不理。
8. 严重焦虑的幼儿会拒绝吃东西、喝水。
9. 身体骤然变瘦,体质明显下降,容易感冒。
10. 个别幼儿会出现极端的自残行为,比如:咬手指、划破手指、抓头发、锤脑袋、撞墙等。
11. 还有的幼儿甚至会表现出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如头痛、肚痛、尿频、食欲变化和睡眠结构紊乱、排便习惯改变等现象,可是一回家症状马上消失了。
12. 有的孩子则整天眼泪汪汪,嘴里不停地自言自语“我要回家,我要妈妈”。
入园分离焦虑表现
0-3岁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因素之一。据研究表明,家庭教养过程中,父母对幼儿的情感联系和行为控制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由此可把家庭教养方式划分为四种类型:独断型 ( 低情感和高控制) 、宽容型 ( 高情感和低控制)、忽视型 ( 低情感和低控制) 和权威型 ( 高情感和高控制) 。因为幼儿所接受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同,所以其在入园时所呈现出的分离焦虑表现也就不同,具体情况如下分析:
教养方式:独断型
此类家庭教养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低情感、高控制。其教养观点是对孩子严格要求,不能宠爱, 和幼儿沟通时的语气多为粗暴且命令式的。当孩子偶尔表现出孩童的顽皮和好奇时,多会遭到抚养者的呵斥。孩子如若不能达到抚养者的要求,抚养者多会采用惩罚的方式,迫使孩子完成任务。
幼儿分离焦虑表现:大声哭闹、暴力抗争
此类幼儿从小在家长专制独断的教养方式中成长,成人忽视了该年龄段幼儿所特有的行为需求和心理关爱,常对其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从而导致幼儿易怒、易焦虑、叛逆的性格特征。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家人的离去增强了幼儿焦虑和愤怒情绪,让他产生了被家人抛弃的绝望感。声嘶力竭的哭闹、偶尔大声训斥同伴等行为都折射出孩子内心存在严重的分离焦虑。
教养方式: 宽容型
此类家庭教养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高情感、低控制。其教养观点是对孩子无条件的包容和宠爱。抚养者甚至会包办了幼儿所有的生活自理环节,如在家从不自己吃饭、穿脱衣服,连入厕都是大人帮助。在和同伴玩耍时爱和他人抢玩具或打闹,不管是他或别人的错,家长总是坚定地维护孩子,总以为小孩现在不懂事,长大后自然就好了。
幼儿分离焦虑表现:入园分离哭泣、独自玩耍、日常活动焦虑感增重。
家人对幼儿无原则的宠爱和保护导致该幼儿自控行为差和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幼儿园中虽然有很多吸引他的玩具,但是幼儿自私、唯我独尊的性格和几乎为零的生活能力让他在集体中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约束感和无力感。
教养方式:忽视型
此类家庭教养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低情感、低控制。抚养者平时很少和幼儿有亲子之间的互动,多半是让电视机里的卡通人物或者玩具陪伴幼儿长大。虽然也会在生活起居上给予关心,但是语言和情感方面的交流极少,家人也很少带幼儿外出游玩,导致在上幼儿园之前,此类幼儿的社会交往经验非常缺乏。
幼儿分离焦虑表现:默默哭泣、不参与集体活动、拒绝与他人交流。
此类幼儿的家庭教养方式决定了他较为封闭的生活空间,抚养者忽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情感关怀和言语互动,导致此类幼儿的性格内向、自卑,内心缺乏安全感,面对陌生环境时表现出冷漠和抗拒,是个典型的有退缩性行为的幼儿。
教养方式: 权威型
此类家庭教养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低情感、低控制。抚养者平时很少和幼儿有亲子之间的互动,多半是让电视机里的卡通人物或者玩具陪伴幼儿长大。虽然也会在生活起居上给予关心,但是语言和情感方面的交流极少,家人也很少带幼儿外出游玩,导致在上幼儿园之前,此类幼儿的社会交往经验非常缺乏。
幼儿分离焦虑表现:默默哭泣、不参与集体活动、拒绝与他人交流。
此类幼儿的家庭教养方式决定了他较为封闭的生活空间,抚养者忽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情感关怀和言语互动,导致此类幼儿的性格内向、自卑,内心缺乏安全感,面对陌生环境时表现出冷漠和抗拒,是个典型的有退缩性行为的幼儿。
入园分离焦虑的影响因素
1
客体永久性的认知水平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人类婴儿大约在出生的第二年,形成永久性客体的知觉,即是说,儿童既知道客体消失时并非不存在,同时也知道客体往何处去。据上所说,幼儿3周岁入园时已经达到并超过了永久性客体形成的年龄,应当知道入园只是与父母暂时的分离,父母的离开并非永久的消失。但幼儿依然会在父母离开的瞬间哭闹。这是因为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产生了认知水平的“倒退”,担心父母走了也许不会回来了,再也看不见了,害怕在陌生的环境里与这些陌生的人相处。除此之外,幼儿还产生了其他一些可以观察的倒退现象,例如吸吮手指、尿湿裤子、绞弄衣角等行为。
2
亲子依恋关系
幼儿早期的抚养对象是以母亲或其他抚养者为主,在抚养过程中,幼儿与抚养者逐渐形成一种亲密关系叫“依恋”。“依恋”是情感上的密切联系,它促使幼儿与抚养者之间形成难舍难分的心理连接,使幼儿获得一种生存的心理安全感。可是到了幼儿园,就意味着要断开这种心理连接,这对幼儿来说就像是断了乳汁一样,内心生存的安全感便会受到的威胁,从而幼儿才会表现的焦虑不安,大声哭闹。
3
家庭教养与幼儿园制度的矛盾冲突
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一步,集体生活是幼儿生活的主要模式。集体生活与家中的日常生活不同,会给幼儿提出许多的要求,不会以个别孩子的生活习惯为标准,而是以孩子们的共同习惯为标准。比如,一天三餐按时吃,两点必须睡午觉,喝水要排队,上卫生间要洗手等。在幼儿园所受到的束缚与在家中的自由懒散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矛盾和冲突便会使幼儿产生反抗情绪,表现为哭闹不止。
4
入园的不当引导
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早些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他们也会采取一些办法,比如带孩子到附近的幼儿园熟悉环境。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孩子,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家长抱着孩子指着幼儿园的大门说:“宝宝,马上就要来这里上学了,你可不能哭啊,你要是哭,不听话,幼儿园老师就会批评你,到时候你就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大多数家长可能会使用类似这种方式让孩子认为只要好好表现,就不会被批评,但是却没有想到,“老师会批评,以至于见不到父母”这可怕的阴影笼罩着孩子幼小的心灵,给孩子带来了对幼儿园恐惧和不安。
缓解入园分离焦虑
1. 提前帮助幼儿做好入园的准备
心理准备:由于幼儿面对的幼儿园是一个新的环境,个人对新环境有恐惧是正常的,而这种恐惧的来源主要是孩子对幼儿园的陌生感,所以只要父母能帮幼儿消除对幼儿园的陌生感,就会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如可以在入园前让孩子多和已经上幼儿园的孩子玩儿,建立起有友好的同伴关系,这样在幼儿园里孩子就有了熟悉的伙伴,这样就不会感到孤单、害怕了。
能力准备:家长要注意训练孩子的日常生活能力,如: 吃饭、上厕所、穿脱衣服等。每个幼儿园教师的数量是有限的,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所以如果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强,他们有足够的信心面对一些小困难,就会对陌生的幼儿园没有那么强的恐惧感。而如果自理能力比较差,则会缺少信心,感到无助和不知所措,反而会更加深焦虑的情绪。
2.创建一个放松和愉快的气氛
所谓营造放松和愉快的氛围主要是建议年轻父母尽量避免问孩子他们在幼儿园的表现,如教师在幼儿园是否批评等一些负面问题,而要和孩子多谈快乐的事,如和小朋友的游戏,或者教师又交了哪些新奇的知识等以此来增强和提高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生活兴趣。
3. 父母自身的分离焦虑情绪
对于幼儿园的生活,家长要给幼儿一个适应的时期,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不要过于担心,相信孩子,鼓励他们,没有特殊的情况下,应该坚持每天送孩子到幼儿园,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忍心而不舍得送孩子去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