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
百度释义如下:
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或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我们最常见的“习得性无助”就是错把挫折当成失败,以致于最后放弃,并将自己定义为“失败者”。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努力取得好成绩得到了老板的认可,于是升任为管理者。升迁带来的压力促使他不断的想方设法来提升业绩。但试过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于是他在心里给自己贴上了“我不适合干这个”的标签,以致于放弃自己,退而求其次。
除了上述的例子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家里有小孩子的父母,有时候教育孩子也会有“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比如,辅导孩子写作业。孩子老是将3+2的答案写成6。即使你一遍又一遍教他数手指甚至用计算器告诉他答案,孩子仍然还是会将答案写成6。于是你可能会很生气,甚至有可能直接将情绪发泄出来,让孩子学习你是怎么生气的。反复失败的结果,告诉你一个“事实”,那就是这孩子不适合学数学。这就是习得性无助。我相信大家都能想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怎么破解习得性无助呢?
首先,自己得知道有个知识点叫“习得性无助”,它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结果。
其次,要反复刻意练习学到的这个知识点,直至形成习惯。因为,我们不是理性的动物,偶尔有情绪。我们是情绪的动物,偶尔会思考。很多时候是靠习惯来驱使我们的,这种习惯就藏于潜意识中。而潜意识决定了我们的语言和行为。卡尔.荣格说过,“在你的潜意识还未进入意识之前,那就是你的命运。”因此,只有不断练习,形成了习惯。在出现类似情况时,才会条件反射出这样的知识点和处理方法。当潜意识浮出水面,我们就能理性地做出合理的决策。
再者,要改变我们的认知。我们没有做到并不代表这件事没有办法解决。只是我们的认知不足,“内存不足”而已。内存就是我们的知识容量中可以转化出来的智慧。在这里,我仍然要坚持我的观点,每个人的认知都很有限,只有拓展眼界扩大知识面,修炼内心。才有可能在遇到类似情况下不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即使出现了,也能快速意识到。读书仍然是最有效的方式。读书更要读好书,有内涵的书,营养且丰富的书。
最后,希望我的一点浅显的认知能够帮助到大家,对“习得性无助”有更多的认识,并开始寻找改变这种局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