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对人生和事业的现状渐渐产生怀疑?做到高级经理、总监,就觉得到达职业天花板?也许这一点能帮你解开僵局。
无我利他:放下无谓的自我,真正打开自己,摒弃利己主义,真诚、慷慨地帮助别人,不求回报。
这是一种极其大格局的思维方式,能够放下一己得失,放下无畏的欲望和局限,重置我们最底层的格局和发心,真心地去关心周围人,希望他人的生活因我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幸福、成功,而不带丝毫功利和交易心理。
现代人的生活里,注意力太多都放在了自我身上。想要的太多,房子、车子、票子,什么都想往自己兜里装。就像钱理群曾说,我们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然而这种利己主义,看似聪明,实则傻到不行。从佛学、灵性角度都有很多解释,告诉你为什么这是宇宙法则至上法则,此文暂时略过。但即便是从西方组织行为学来看,这个原则也认同无我利他之人,长远来看更加容易成功。
亚当格兰把人分为三类:付出者、平衡者、索取者。
索取者(10%):永远呈现索取的状态,不认为自己有义务去帮助别人。
平衡者(80%):有来有往,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就对你不好,你不帮我的话下次我就不再理你。
付出者(10%):认为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成功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
长期来看,企业里做的最好的是第三种。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平衡者,平衡者遇到索取者,就会变成索取者,要以牙还牙,因此索取者很难在平衡者面前取得成功,平衡者们总会想办法打压、报复你。反之,平衡者遇到付出者,就会遇到付出者。付出者慢慢会成为一呼百应的人,被大家推上去,做到高位。毕竟每个人都希望领导是“心中有我”,没有人希望领导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无我利他有几个概念需要厘清:
1. 无我利他和双赢的区别。
A. 双赢是确保我赢的同时你也要赢,其对立面是利己主义和讨好,即我赢你输 (我是世界的核心,必须要是最大的受益者)和你赢我输(虽然自己不想,但委曲求全,牺牲自己在做)
B. 问题是,现代人利己主义过重,想要的太多,很难实现。你以为的我赢+你赢,其实已经要的过多了,因为“自我”的门槛设得太高。相反,如果能尽可能放下得失,和其他无谓的想法,放开名、利、声誉、认可,你会变得更加勇敢、无畏、大格局。这种情况下的双赢,相对来说门槛更低。
C. 因为“我”的门槛很低,格局很大,愿意把到嘴的蛋糕都分给别人。格局小的话,你所以为的“双赢”也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D. 本质上,双赢是公平大气的平衡者,但归根结底还是80%的平衡者。而无我利他,是让人尽可能成为付出者。无我利他,难度更大,格局也更大。
E. 职场小白,先尽量双赢,等到了一定领导地位,我们就需要无我利他。因为格局越大,能成就的人越多,我们也会越往付出者靠。能帮助、成就的人越多,能领导的人就越多,因为你不计较得失。
2. 如何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 曾国藩 & 稻盛和夫
3. 无我利他是不是要牺牲?免费?当老好人?
如果可以,尽可能放下私欲,尽可能帮助别人。就像佛祖帮助众人谈不上牺牲。任何事,一旦到了牺牲自己去帮别人的程度,都是不长久、不明智的。若你真是佛祖,就谈不上牺牲,这是你幸福开心的事。我们是人,能帮就帮,不需要道德绑架自己,要求一步登天。等待自己“无我”修炼得更好的时候,再去开开心心帮忙。与此同时,不注意自我保护的付出者,非常圣母地帮助别人,最后也会被榨干。无我利他,也要学会保护自己,设立边界。
实际应用
对老板:我的初心是,想帮领导完成你的目标——你的业绩、你的任务、你的需求,而不是关注自己的升职加薪、被关注、被喜欢。如果你看不上别人,不真心想成就别人,将心比心,就别怪别人不把你当自己人。问题的关键就是,你自己是否把自己当成老板的自己人。
对下属:Tough love - Train people well enough so they can leave, treat them well enough, so they don't want to.
首先底色是爱,是真心关心你,想成就你、帮助你实现理想,因为有我而让下属你的财务、事业都变得更好。但光有爱是不够的,需要加上高标准。好领导给下属最大的礼物,不仅是他在这里工作开心、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能不断成长,成为足够牛的人,有职场选择权,不管在哪都能力创造自己的幸福和成功。好老板千万不能得过且过,不能不好意思点名问题。
当下属做不好的时候,的确是会上火,但想的不该是“你怎么影响了我的工作、我的事业”,而是“我该怎么培养他?!”
对同事:职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大家看似有竞争关系,未来也许是巨大的贵人。共赢关系,远大于短期竞争关系。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逞一时之气,去给别人脸色、白眼,会给自己未来设下什么槛。聪明人,是会主动来表达欣赏、恭喜,一起做事。这才是格局更大、更聪明的做法。出于嫉妒,去挤压别人、得罪牛人,对自己什么好处都没有,只不过处处洋溢着“廉价的自尊心”。